適當獎勵 有效戒咬手指

[2014.10.21] 發表

在搜尋網站中輸入關鍵詞「咬手指」,可以找到1,950,000個相關網頁,可見這行為的普及性。其實,無論小朋友或成人緊張、遊魂時,都可能會咬手指,與拔毛症有點相似,兩者都是無意識的行為,只是後者的確是一個病症,而咬手指,專家說最多只是壞習慣。

那是否代表毋須理會?又不一定。因為行為背後,可能潛藏壓力與焦慮情緒。是否需要戒掉,視乎有否對當事人或其家人造成很大的生活困擾。戒咬應從何開始?

壞習慣可延至成年

咬手指給人第一印象,是不壎矷B不美觀,也聽過一些極端的例子,部分咬手指者從小到大都毋須剪指甲,這些行為屬於病態嗎?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說:「若成年人有咬手指習慣,九成九兒時都有這行為,一般人覺得這只是壞習慣,不是那麼差,於是一直沒有戒,順理成章把習慣延續至成年。除非對當事人造成很大身心困擾,否則,一般不會視作病症,但也不排除行為背後蘊藏焦慮、緊張情緒,需找渠道發洩。」

綜觀而言,有咬手指習慣者,通常始於孩提時,當中可歸納數個原因。一,兒時口腔期得不到滿足;二,過度抑壓情感;三,父母關心不足。鄒凱詩解釋:「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假設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心理需要,如二十一個月以下的嬰兒,需要滿足口腔期,當他們想吮手或吃奶嘴,若父母過分抑制,孩子無機會探索口腔,滿足不夠,或者過分放縱,成長後均可能出現與口腔相關的習慣,來滿足口部刺激,如吸煙、吃香口膠或咬手指等。」

應給嬰兒什麼程度的口腔刺激,才為之恰當,佛洛依德未有詳細闡述,然而,鄒凱詩認為,小朋友咬手指,某程度上是一種自我安慰、表達情緒的方式,反映內心具抑壓情緒。「如過分嚴厲或權威型的父母,抑壓了孩子表達情緒的選擇,他們便可能用咬手指來紓緩壓力。」此外,有些小朋友特別缺乏安全感,假如他們認為父母的關懷不足,亦可能以咬手指來吸引大人注意。

提高戒咬動機

據她觀察,患情緒病的孩子,七成都有咬手指問題。當然,一般孩子有此習慣亦不出奇,至於為何要咬,大部分人的答案不外乎:悶、焦慮、不安、無聊等,對當事人來說,咬手指似是個無意識的行為。換句話說,戒咬首要是提高意識與動機。「建議爸媽記錄孩子咬手情況,如幾時咬、什麼情況下咬、咬了多久,年長一點可以自己做記錄。隔一段日子後,再看看咬了幾多次、有否改善,通常當事人看到紀錄都會有些歉疚感,久而久之會改善。其次,提升動力亦很重要,女孩貪靚,通常較快可戒掉,男孩則較怕被取笑或被同輩排擠,可從這方面勸導,透過潛移默化,改變其行為。」

適當獎勵成效更高

戒掉壞習慣,循序漸進最重要,不過,很多家長或會用些負面方法,這可能影響孩子心理健康。「『你使唔使我幫你斬髐漇?』、『你咁醜怪謘H』等恐嚇、『瘀佢』及shaming的言語,對事情未必有幫助,但肯定會傷害小孩自尊,非常不建議。」她說。

「其實,吮手跟咬手指的戒法亦相似,正如我女兒有吮手,現階段我會用一些相反方法,譬如她一吮就要她洗手,因為懶得洗,她亦減少吮手。也可考慮獎勵計劃,如不吮一陣子,就獎一個印仔,這可有效改善情況。但若然孩子在考試,就無謂迫他,因他可能很焦慮,需要這些技巧來幫自己,無謂要他做太多激進行為來挑戰自己,於暑假才做比較適宜。」鄒凱詩補充。

替代行為 紓緩情緒

精神醫學界亦不鼓勵用阻擋式方法,迫孩子就範,因這無法提升戒咬動機。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說:「戴手套、貼膠布等無助訓練孩子自制力,應用替代方法令他有控制的感覺,從而鼓勵克服咬手背後的原因。當他控制得愈好,便愈有動機去改;反之,罰他不會令其明白背後意義,況且他根本沒選擇,沒罰時他便再咬。」

· 若孩子因緊張或焦慮而咬手指,可教他們用以下替代行為,紓緩情緒。

· 給他拿茖銗L東西如練力球,以分散注意力。

· 捉緊拳頭、坐蚋糷漶A或交叉手指等,做些相反的動作。

· 拍打枕頭

成人戒咬手如戒煙

然而,對於咬了幾十年手指的成年人,要戒會更困難嗎?事實上,成年人意識及自我控制比小朋友強,要戒會較容易,一切在於動機。鄒凱詩有一些建議:「問自己為何而戒,講十個原因。如事業心重者,老闆客人見到你的手指破損,會否覺得你不壎秅ㄠM業、會扣分?與戒煙有點相似,問自己哪段時間最想咬,於最易戒掉的時間開始減。很多時人們說,『醒唔起』咬了,建議用標示放於公司、手機wallpaper或家中當眼處提醒自己,少咬了便獎勵自己,買衫、吃一頓好的,身邊人亦幫忙監察。」

她亦分享了其朋友的經歷。「我有位男性朋友『搣』手皮已有四十多年,皮膚已有很多損傷,後來傷口受真菌感染,手部多處長出皮膚疣,並具傳染性,需要接受四次的冷凍治療。治療過程很痛苦,皮膚潰爛,又痛又難看,經過如此大的教訓後,他以後都不敢再『搣』了。」

為健康而戒掉壞習慣,理由十分充足。若然因焦慮而咬,便要想想正面的減壓方法,如運動、興趣、嗜好,從思想茪漶A希望減壓之後,不需要再依賴咬手指。如當事人同時伴隨心跳、失眠、社交焦慮等徵狀,可輔以藥物加行為治療,雙管齊下更有效。

解決隱藏焦慮情緒話說回來,甚少人會因咬手指而求醫,陳國齡亦坦言:「咬手指本身不太擔心,重要是背後有否其他情緒問題,成年人跟小朋友亦

然。當然,若程度嚴重,如指甲發炎、流膿,或者經常咬、不避忌、手指破損還不停止,繼而影響社交、工作,就有需要求醫。」

咬手指、捽手、扯衫角等行為,其實跟情緒壓力大有關連。她續稱:「是無所事事、心散、焦慮、專注力失調,還是感覺統合問題或自閉症徵狀?要評估過後才能確診。另外,小朋友注意與否亦是問題,如上課發白日夢時咬手,父母要教孩子如何提醒自己專心;

也要考慮咬手是否眾多問題之一,如果是唯一問題,會否有多些動機去改,譬如多用獎勵有否幫助?」

自閉兒童常見行為

除了一般心理原因外,咬手或咬手指行為在自閉症孩子身上亦頗為常見,原因有眾多,可分為以下幾類:

· 不開心、梩芋B不懂表達

· 引人注意行為、尋求感覺刺激

· 以咬手行為來提高自己的覺醒度,令自己更專注

· 不安,緊張,或會用咬手紓緩內心壓力

協康會職業治療督導主任湯詩韻表示,有研究指出,五至十二歲的自閉症學童,明顯比一般學童有較多感覺處理失調問題,雖然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係。感覺處理失調又分不同種類,其中以感覺調節障礙最常見,可以三種情況呈現:反應過敏、反應過弱或尋求刺激的行為表現,主要影響前庭平衡感覺、觸覺、本體感覺等。

咬損不知痛

跟咬手或咬手指較有關聯的是本體感覺及觸覺,而本覺感覺與肌肉及關節力量的反應有關。湯詩韻指:「常見的是媽媽發現小朋友咬手,手指破損亦不會痛,於是來做評估。職業治療師要透過臨床觀察、問卷調查及家長面談,才可診斷小朋友是否有感覺處理失調問題。」除咬手指或咬手外,本體感覺反應過弱的另一常見表徵,是跌倒不知痛;而孩子亦有機會為尋求刺激,而喜歡咬東西,其他表徵行為包括喜歡碰撞物件或別人。

感覺統合訓練

職業治療師會針對個別患者的問題及反應,設計合適的感覺治療「餐單」,使家長亦可將訓練融入孩子的日常自理、遊戲與學習之中。針對觸覺及本體感覺反應異常者,可按治療師的建議,加強相關感覺訓練,譬如洗澡時用不同質料的毛巾或刷子、不同強弱度的花灑;刷牙時用電動牙刷;以小工具如按摩器或刷子掃刷身體不同部位。遊戲方面,玩泥膠、帶孩子到沙灘、草地、波波池等,均有助改善觸覺及本體感覺反應。

撰文:梁雁齊 | 攝影:曾梓洋、鄭樂天 | 部分圖片:getty images | 模特兒:Ethan Tam

更多健康醫事
《做個腦科醫生》
某老行尊曾戲言說,只有性格古怪的醫生才會選修腦神經科,他們自我、自閉卻自負,那可能與神經系統的特質有關。 傳統上,腦科醫生對人體的神經...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4 mingpaot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