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批判美國圍堵中國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周前在香港就「東盟在中美之地緣政治」為題演講,分析了東盟在中美關係之間的利害關係,並批判美國近年來圍堵中國的戰略意圖。演講由大馬新聞資訊學院旗下《大馬華人周刊》主辦,數百名政商名人出席。
現年89歲的馬哈迪,2003年卸下首相職務,在位22年,是大馬任期最長的首相,任內提倡「亞洲價值觀」,並推動「東亞共同體」,抗衡美國。
馬哈迪首先指出,中國由於現在強大的世界經濟地位,被美國當作潛在敵人。美國不願意看到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威脅到其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的世界第一的地位,並對此採取了拉攏其他國家圍堵中國的做法。
但在馬哈迪看來,中國的崛起對東南亞而言,其經濟合作的意義更大。馬來西亞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往來長達千年,當時已是世界大國的中國卻從未對外擴張,圖謀區域霸權。比較起西方文化的外拓性,中華文化卻不具有侵略性。他不相信中國會在世界稱霸。他又以馬來西亞華人移民史為例,世世代代的華人主要致力於發展經濟,而並無征服和統治當地人的意圖。
另一方面,他也批評美國在歷史上對其他國家事務干涉過多。早年美國多次警告中國會輸出意識形態革命,越戰時又聲言若越南落入共產黨之手,會在東南亞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即共產革命如果在東南亞某一國成功,那麼勢必將導致其他東南亞國家都出現無法阻擋的共產革命),並以此為名武裝干涉中南半島。
馬哈迪並不相信中國強大後會像美國預言那樣對外擴張,「中國只是想有錢」,維持和平才是對其最有利的。他又指出美國不健康的對抗心態,「在你視一個國家為潛在敵人的時候,它就已經變成了你的敵人」。
在馬哈迪看來,「國家之間用殺人來解決問題是一個非常原始的方式」。而東盟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以商討、合作的方式縮小和消除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衝突和分歧,以和平方式替代戰爭解決問題。成立以來,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成員國已經以談判或國際法院裁決的方式解決了諸多爭端。與此相比,戰爭要付出的代價則要慘重得多,馬哈迪不希望也不認為中美關係需要走這一步。
東盟是美國近年積極拉攏的對象,在對於中國的態度上,內部意見不一。但馬哈迪認為,東盟一直以來茞援騤g濟合作,反對由某一個大國統治世界。而中國的崛起對正在發展經濟的東南亞有利。即便某些成員國為了利益考慮,願意順從美國重返亞洲的對外政策,這並不是大部分成員所樂見的。
另外,東盟國家在歷史上具有一段很長時期的殖民色彩,他提醒成員國需要判斷西方國家的真實目的是結交朋友還是掌握控制權。
馬哈迪認為,冷戰結束後,美國所扮演的世界警察角色並不稱職,它在推動中東民主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破壞,加入其圍堵中國的陣營並不明智。相反,他認為單靠中國無法制衡美國,東亞國家,包括韓國、日本等,應該利用地緣政治走到一起。
講座現場有香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和「幫港出聲」發起人周融提到有關香港「佔中」問題,馬哈迪表示,若自己治下出現類似運動,由於事情正式發生前總會有蛛絲馬[,他會扼殺於搖籃中。
建議讓佔中內耗消失
若佔領已發生,鎮壓並非明智的方法,他會選擇避讓至其他不受影響的地區,讓運動最終隨荇伅〝腔穧茪滲荂A因為示威者自己會疲累,而生計受阻的其他人群也會出來反對。
他還談到自己對街頭政治的理解。他認為合理的民主程序應贏得大多數的支持,「當上街的人數跟整體人口相比只是少數,卻試圖強迫大多數人認同你的看法,那不是民主」。他說香港此次運動,單憑人數推斷,相信示威者並不代表大多數,「大部分香港人只想做生意」。
他同時提及西方媒體的表現,一些媒體在當年「佔領華爾街」的清場活動中未見積極報道,與大規模報道香港此次警方行動時的表現形成反差。侯正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