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其他新聞
生活文學:如果 K 在香港
新書試閱: 曲水回眸──小思訪談錄(上) 童年美食 今不如昔?
新書介紹
閱讀篇章:目無全馬
閱讀篇章:語譯填充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潮看中化:殘疾救濟 傳統留下的問題?

【明報專訊】近來殘疾院舍問題引起軒然大波,讓人驚醒社會對弱勢社群的支援極度不足。但從歷史上細想,這或許不單在於福利問題,更是東方文化的痕跡。

官民救濟措施多 僅屬施恩

倒不是說中國漠視弱勢社群,事實上歷代皆有救濟措施。早在《周禮•地官司徒》、《管子•入國》已有由國家供給食物及減免賦役來救濟老幼貧疾的治國之策,南北朝宗教興旺下慈善機構湧現,唐宋起官方主導的悲田院、養濟院、居養院等群立,明清民間慈善團體更遍地開花。周代還會訓練殘障者謀生技藝如侏儒練雜耍、盲人學樂器等,這也成為後世殘疾者的常見謀生之法。

但正如唐《酉陽雜俎》無手乞丐以足寫字、清《堅瓠續集》眉目鼻耳俱無者吹笛行乞,歷代筆記小說不乏行乞殘疾者,說明現實是病殘難以立足。不消說民間機構著重行善教化而偏向濟貧救急,就算朝廷也興衰有時,難長期負擔救濟費用,陸游《老學庵筆記》謂北宋末年救濟設施蠶食國家財政,而有「不養健兒,卻養乞兒;不管活人,只管死屍」之諺,潛台詞就是普通人應比老弱病殘優先。這在資源不豐的古人眼中並不奇怪,《禮記•禮運》把「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歸為理想的大同世界,倒過來說照顧弱勢只屬施恩的極致,資源匱乏下自會放棄。

古靠宗族救濟 今卻家庭結構崩潰

在財政壓力下,朝廷嚴限救濟名額,擔子最終落在宗族體制中。唐開元二十五年戶令列明,有需要者須由親人及鄉里照應,只有離鄉或無依者才獲官方救濟;宋代起各地出現宗族內互助的「義莊」,老弱病殘最依靠的還是身邊人。這對中國人而言正常不過:儒家講求「親親而仁民」,實棧道德由血親開始,尤其宋代起社會強調道德人倫,宗族更兼具社會職能及文化意義。

這套互補體制在古代雖有效,卻正是現在院舍問題所在。政府庫房充盈卻無視需求地放寬院舍人手限制,儼如古代的施恩邏輯;弱勢群體及家屬多不願光顧院舍,但在社會發展催迫下只能妥協,家庭結構漸漸瓦解,社會卻仍沉浸於傳統家庭價值而沒面對現實(港劇的「愛回家」主題自是代表)。院舍正是在欠缺官方支援、也脫離傳統家庭體制的夾縫中少人聞問,脫不出古代慈善團體「贈醫施藥」層次的皮毛照料,才會千瘡百孔。

可悲的是,政府還未打算面對家庭價值的轉變,資助房屋不歡迎單身者,覓地建屋這種「家庭福祉」也比多建院舍這樣的「個別照顧」積極得多。這般徒留傳統「家庭」軀殼,反突顯明清以來的傳統思想僵化仍未找到出路。

文:葉雨舟 - 書獃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今日相關新聞
潮看中化:殘疾救濟 傳統留下的問題?
文化解碼:侮辱殘疾 引發戰爭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