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處3人員6次驗船 未察南丫四號缺水密門
【明報專訊】2012年南丫海難39死,死因研訊昨踏入第十日。海事處總驗船督察陸漢英供稱,相信同事初次檢驗「南丫四號」時已確認船身結構無異樣,故他兩度驗船均無懷疑有否裝「水密門」,亦無核對圖則。另一總驗船督察吳鐵謀1996年負責初次驗船,他稱驗新船時工程尚未完成,難以界定兩艙之間是否設置通道,「你下次檢查,可能有一道(水密)門都唔出奇」。
一人信同事早檢查妥當
細節要睇清楚「不切實際」
綜合3名驗船人員昨日證供,他們從1996至2009年間共6次驗船,均無發現南丫四號舵機房及油箱房之間無裝水密門(見表)。陸漢英供稱,以往入職的新人只跟「師父」學習一個月,近年增設正式培訓,由資深同事教授驗船和評核。
就「消失的水密門」爭議,陸漢英稱如果艙壁通道缺乏水密裝置,並非常見情G;他檢驗南丫四號時,該船已是船齡逾10年的舊船,他信納同事早已檢查妥當,「唔會懷疑同事係咪做錯洁v,若船上無改動或拆珩[,不會留意有否裝水密門。遇難者家屬一方問陸是否依賴初次驗船的同事無犯錯,他答「相信制度做得到呢樣洁v,稱驗船人員早年毋須帶圖則驗船,直至海難發生後,管理層才要求員工帶圖則核對,形容有進步。
陸稱2005及2009年驗船時,參考過外板展開圖、剖面及艙壁圖等圖則。家屬一方關注,圖則列明兩艙之間設水密艙壁,為何陸無留意。陸說主要檢查船的實G,包括艙壁厚度,不會逐一核對圖則項目,「如果所有details(細節)我都要睇清楚,係不切實際」。他強調每日檢驗3至5艘船,否認漏看水密門是失誤。
一人稱驗船清單不包水密門
時任助理驗船督察朱志偉於1997及2001年負責檢驗南丫四號。他說,當時驗船清單不包括水密門,一般最後檢查(final inspection)才會驗水密門,現已忘記有否翻閱圖則。家屬一方問,圖則顯示兩艙之間為實線,是否代表水密;朱自言隸屬機械分科,不理解有關問題。
首次驗船督察稱未完工
不排除下次發現水密門
時任總驗船督察吳鐵謀隸屬機械分科,分別參與1996年初次驗船及1997年的「一年檢」。吳稱,1996年被指派檢驗新船的二氧化碳管道,無留意其他項目;若發現兩艙之間有不尋常的通道,他會向船體分科上司匯報。他稱檢驗新船時,船上設計尚未完工,不排除下次檢查會發現水密門。他又說,1997年檢查只牽涉機房,他無留意舵機房及油箱房欠缺水密裝置。研訊今續。明報記者
【案件編號:CCDI 1075-1113/12】
(死因研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