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年:抗戰大事記
【明報專訊】1931年日本發動軍事行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揭開日軍侵華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人民全面抗戰。抗戰淪陷期間死傷無數,大量民眾從事苦役勞動、婦女被迫當「慰安婦」。眾多苦痛,直至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畫上句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隨之結束。201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立法形式,確立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9月18日晚上,駐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炸畟n陽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再誣衊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以此為由突襲瀋陽,史稱「九一八事變」。翌日,日軍侵佔瀋陽(圖一),數天內侵佔安東(今遼寧省丹東)、本溪、撫順、四平、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開啟日軍侵華的序幕。
■1932年
一二八事變
1月28日午夜,日軍突襲上海閘北,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軍隊奮力抵抗,史稱「一二八事變」。此後,上海和全國掀起抗戰熱潮。同年5月5日,中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中國軍隊不可在上海周圍駐紮設防,中國亦被迫承認日軍在上海周邊地區有駐軍的權利。
偽滿洲國成立
「九一八事變」後,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在4個多月內迅速淪陷。日本採取「以華制華」策略,3月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同月9日,清末皇帝溥儀在長春「就職典禮」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定都「新京」(今長春)。1934年3月1日,溥儀登基成為偽滿洲帝國皇帝,改年號「康德」,所以又稱康德皇帝。溥儀雖名為皇帝,實質所有權力均由日軍掌控,為傀儡皇帝。
偽滿洲國成立後,日本在中國東北開始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為擴大侵略勢力,日本政府制定從日本大量遷移農業人口到滿洲的殖民計劃,據不完全統計,日本有至少21萬人移民到中國東北。
■1937年
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晚上,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的日軍未有通知中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軍事演習」。凌晨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日軍發動攻擊,並以此為起點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史稱「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
廬山會談
七七事變後,日本政府決定向華北增兵,擴大侵略戰爭。同年7月17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與國民黨代表蔣介石(圖)、張沖、邵力子等在廬山會談。同日,時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說:「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廬山會談後,共產黨的「紅軍」被國民政府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南京大屠殺
12月13日,日軍侵佔南京,在短短6星期內暴行連連,包括屠殺近30萬名平民(圖五)。日本極端右翼多次否認南京大屠殺,惟2015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1938-1941年
相持階段
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由於戰線太長,兵力不繼,無力發動新的攻勢。共產黨的軍隊在敵後發動游擊戰,迫使日本不得不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戰場。
偷襲珍珠港
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位於夏威夷珍珠港的海軍基地(圖六),「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因此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本宣戰。中國12月9日對日、德、意宣戰,並獲邀加入「同盟國」(蘇聯、英國、美國),得到盟軍支援,開始扭轉劣勢,作局部反攻。
■1945年
美國投擲原子彈
7月26日,在同盟國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美國、英國、中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被視為是對日本招降的最後通牒。日方未有理會,美軍於8月6日及8月9日分別在日本廣島市和長崎市各投下一枚原子彈,日方傷亡慘重。
日本無條件投降
8月15日,天皇裕仁親自宣讀終戰詔書(圖七),於電台播出。由於此前天皇的聲音從未公開,此廣播又稱為「玉音放送」。9月2日,日本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切實履行《波茨坦公告》之條款,無條件將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正式宣告抗戰結束。
■知識增益
日本軍國主義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迅速走上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確立「大陸政策」,野心勃勃要侵略中國和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進而吞併亞洲,最終稱霸世界。二戰期間,日本亦提出「大東亞共榮圈」政策,目的是實現其統治中國和亞洲的野心。
戰後日本社會在制度上放棄軍國主義,《日本國憲法》於1947年生效,又稱和平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戰爭,即日本放棄宣戰權,只有自衛權,日軍只能自衛,不能攻擊,以確保和平。修改憲法與否是日本近代爭論不休的話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