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非洲政經 法國留罵名

[2016.04.04] 發表

「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一詞原用於描述二戰後獨立的殖民地未能真正擺脫宗主國影響,其最典型例子就在非洲,主角卻是法國。戰後反殖思潮湧起,法國無能力保住舊有殖民帝國,不過巴黎與一眾非洲前殖民地的政治、文化和經濟聯繫並未完全切斷(例如法語依然在當地精英盛行),故衍生出「法國非洲」(Francafrique)概念,後來變成法國維持「新殖民主義」的負面象徵。

成新殖民主義負面象徵

法國總統奧朗德2012年大選拉票期間,曾高呼會「毫不後悔地」為法國非洲畫上句號,可是上任未足兩年即派兵馬里平亂,阻止該國陷入蓋達北非分支手中。此舉重燃法國與非洲新殖民主義關係的爭議,卡塔爾半島電視台便製作了一系列紀錄片,探討法國非洲浮沉。

法國非洲背後的靈魂人物是法國第五共和首任總統戴高樂及其主要非洲顧問兼商人福卡爾(Jacques Foccart),主要動機則是染指這些前殖民地的石油、天然氣、黃金和鈾礦(鈾是法國重要電力來源核能的原料)。戴高樂成立非洲部門向其直接匯報,福卡爾則穿針引線,建立由法國和非洲政商領袖組成的網絡以維持巴黎的影響力。戴高樂的繼任人維持這種做法,更不惜以支持暗殺或政變手段迫使非洲領袖聽話。法國的影響力直至冷戰過後才大幅衰退。

逼非洲領袖聽話 掌貨幣政策權

戴高樂政府同時推動建立中非法郎和西非法郎兩個貨幣聯盟,兩種貨幣皆與法國法郎(如今改為歐元)掛u,分別由西非和中非經濟共同體銀行管轄,兩間地區央行的理事會皆有話事權極高的法國代表,變相令這些前法國殖民地無法奪回殖民時期被控制的貨幣政策自主權。對比之下,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角度看,近年捲入新殖民爭議的中國對非洲的掌控能力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更多國際要聞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