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中化:商人執政可行嗎?

[2016.12.09] 發表

【明報專訊】富商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令全球震驚,中國人或許更感到新鮮——在傳統「士農工商」秩序觀念中,商人不應擁有政治權力。但古代政與商為何如此分明?

1 古代重農抑商≠商人執政差

傳統之所以貶低商人,在於重農及尊君思想,把商人視為農民的反面。《韓非子?五蠹》把商人形容為蛀米蟲,認為他們聚斂財富掠奪農民成果卻能以錢買官爵,是對勤勞的農民及士兵不公;《呂氏春秋?上農》認為鼓勵從商會令百姓變得狡詐,從農才會樸實聽話。就算《史記?貨殖列傳》讚許富人多因賢德才會致富,也有「不害於政,不妨百姓」的前提,不接觸政治是先決條件。古籍也常以「本」指農、以「末」指商,正是重農抑商傾向的反映。

但由有商人背景者執政,國家真的會變差嗎?曾從商的管仲帶領齊國稱霸,奇貨可居的呂不韋替秦國穩定局面而有滅六國的勢頭,商人家庭出身的桑弘羊替漢武帝改革經濟以支撐連年征戰,都能令國家富強。或許正因他們理解商業,才能有效地富國強兵。而孔子能盛名遠播,也是因從商的弟子子貢屢居政治要職。

2 唐以後漸改觀 仍遠不如士人

不過那只是因為較古時期商人未太受貶抑。漢代起政權明顯重農抑商,如漢代曾禁商人穿絲綢、坐馬車,成為後世常例;唐代更曾禁官商並肩而立、同^吃飯。縱然唐代以後經濟發達,社會對商人有一定改觀,如范仲淹〈四民詩〉曰「吾商則何罪,君子恥為薄v,司馬光〈論財利疏〉把農、工、商並列而論;但商人與士的界線仍明顯,能參政的商人仍是鳳毛麟角,清代「紅頂商人」(紅頂指清朝高官服飾中的紅帽,借指高官)胡雪巖、盛宣懷才會被視為傳奇。商人要參政大多還是得「棄商從文」考科舉,如唐代鹽商之子畢諴官至宰相,其仕途起點就是進士。

3 士商待遇懸殊 捐官歷代不缺

正因待遇懸殊,商人渴望提升地位,朝廷缺錢時設置的「捐納」(以錢糧換取官位或身分)制度才會受歡迎而歷代沿用。但這不等於商人真能參政:買來的官多屬虛銜或小官,沒有政治實權。唯一例外是清朝,把捐納變成入仕及升官主流,變相鼓勵賄賂及榨壓百姓,可以說賣官普遍化形成的紅頂商人反而是吏政敗壞的證據,到頭來商人當官還是貶義。而且在政令由皇室主導的清朝極權體制下,紅頂商人的角色也只是執行多於執政。

當然現實還有另一種不公平:商人從政甚難,士人發財卻易,正如李鴻章爬上高位,整個家族也跟蚥蒹Q。現今商人從政雖已不難,官員還是普遍發財,高收入職業亦多由讀書佳者佔據,「唯有讀書高」仍未大變。

■文化解碼

士商之爭 路線之爭

從管仲、桑弘羊都傾向發展商業、富國強兵看來,商人執政看重實利,與嚮往大同世界的文人理想迥然不同,這正是漢代「鹽鐵之議」(桑弘羊一派與儒生辯論國策的會議)的論爭所在。當然由於後世政權重用士人執政,與民同樂才是正道,桑弘羊的政策便甚受後世尤其宋代文人如司馬光、蘇軾等的抨擊(因為王安石的變法用了桑弘羊的經濟集權思維)。但長遠而言,這種士商對立卻正是近代中國積弱的重要原因:自命清高地賤視西方為逞武恃富的商人文明,囿於「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忽略西方的文化體系與中國同樣深厚,才會長期跟不上世界而沉淪。

作者簡介: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更多教育
【明報專訊】「乞嚏!」鼻頭癢癢,是要感冒了,想去喝杯熱咖啡,看看會不會好轉。走入學校的西餐廳,群姐在開放式廚房埋首做三文治,每次碰面,我們總... 詳情
博看世界:3歲登基 終淪囚犯 末代天子 三上三落
【明報專訊】中國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自幼繼位,三次稱帝、三次遜位,歷盡人生起跌,經歷了辛亥革命、軍閥割據、偽滿洲國、抗日戰爭,以至新中國... 詳情
閱讀篇章:話埵陸念Y——看黃永玉《給孩子的動物寓言》
【明報專訊】小時候曾看過《伊索寓言》嗎?〈龜兔賽跑〉和〈狼來了〉可說是耳熟能詳的小故事,這次我們由希臘來到香港,不談古化只談現代,看熟悉的動... 詳情
文言範文:〈逍遙遊〉(節錄) 寫作手法分析(下)
【明報專訊】1 善用比喻說理 比喻能夠將抽象的道理變得簡單易明,作者善於運用比喻,具體說明了學習的各項道理。(圖一) 2 善用對... 詳情
卷二練筆:試驗場 展身手
【明報專訊】我們得養成一種習慣:寫作並非「完成任務」,而是「展現才情」的試驗場! ■題目 「我從______之中找到快樂」 ...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