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06
    星期四

張欣宇:六四是民族傷疤 不應成港前進「包袱」

[2022.01.06] 發表
張欣宇(圖)昨於立法會大樓內受訪,稱社會雖回復秩序,但很多人心中仍有怨氣、迷惘。(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當選新一屆立法會新界北議員的張欣宇,是拒被標籤政治立場的「港漂」,生於1989年。被問如何理解六四,他稱從內地親友口中了解八九民運,「不用他說,公開資料都說有死到人」,形容事件是「中華民族的傷疤」。至於香港有否空間悼念,他認為港人仍可合法悼念,但六四不應成為香港前進的「包袱」。《國殤之柱》被港大拆走,作為校友的張欣宇稱感覺「複雜」,稱過去兩年出現很多「踩過線」的行為,令擺放多年的事物有所改變。

張欣宇生於上海,父母均是教師,幼年隨家人到深圳,17歲考入港大土木工程系。他說,在內地上學時加入共青團,中學的政治課教授國家的政治制度,而自己有獨立判斷能力,不會迴避國內的問題,但焦點落於解決方法。

爺遭批鬥失聰 親戚曾參與學運

內地對六四事件討論不多,張欣宇說父親的學生、年輕親戚曾參與運動,他曾於聚會時詢問經歷,「當時如何坐火車到北京?如何在廣場絕食?清場前如何收到風聲離去?」張認為,六四「一定是中華民族、整個國家的一道傷疤,任何一個社會事件,最後演變成有傷亡,一定是一個傷痛」。

國殤之柱被拆「感覺複雜」

指反修例屢現「踩過線」行為

張欣宇17歲踏入港大,當時出於好奇在大學翻查六四事件的資料。首次行經《國殤之柱》,張說感到「很新奇」,如今雕塑被拆走,他形容感覺「複雜」,稱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出現很多「踩過線」的行為,有人藉一些物件表達「反國家、推翻政權」,他認為這不可能被接受,「本身可能10多年不用變的東西,這一兩年要變,背後很多原因」。

香港是中國境內少數可公開悼念六四的地方,張欣宇表示,只要市民守法,看不到日後為何不能繼續悼念。談及港人遊行和示威自由,他說「在合法的框架下,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亦看不到有需要改變」,但他說以往因工作,從未出席六四集會或其他大型示威,並稱「(六四)這個歷史包袱,不應該成為香港向前走的包袱,香港本身有很多問題去解決」。

張欣宇的爺爺生前是機械工程師,文革時遭紅衛兵批鬥導致失聰。張欣宇形容爺爺是「『瘋狂年代』的受害者」,認為文革是「整個民族的教訓,不應該讓事件重演」。被問本港有建制派採取「戰狼風格」,他說「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應該將政治批鬥成為主線」。

談未來 「追求民主不用吃飯?」

展望未來,張欣宇認為民主、自由雖然值得珍惜,但反問「是否追求民主制度前進,大家就可以不用吃飯?」,指本港民生、發展等問題需要關注,形容有兒童居於茤衧O「香港之恥」。他說,中央領導人多次強調「一國兩制」、香港保留自身價值,「說香港要全部內地化,這個不單止不客觀,我認為中央都不想看到」。

明報記者 張彤 鄭啟智

(新丁議員系列)

更多港聞
白韞六當選國際反貪局聯合會主席
【明報專訊】廉政專員白韞六(圖)昨日於國際反貪局聯合會舉行的會員大會當選為新一任主席。白韞六2012年接任廉政專員至今年6月30日將屆10年... 詳情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接受《經濟日報》訪問時表示,在資助出售房屋按揭上有新想法,她稱參考新世界房社企「新世界建好生活」的建議,分階段承做按... 詳情
【明報專訊】3男1女涉於2019年在私家車上及WhatsApp群組商討破壞屯門輕鐵站,4人否認一項串謀刑事損壞罪,3名男子昨於區院被裁定罪成... 詳情
【明報專訊】2019年11月2日維園警民衝突,34歲地產經紀涉藏48條索帶,裁判官指索帶可用作武裝衝突等非法用途,經紀被裁定管有攻擊性武器或... 詳情
【明報專訊】警方以危駕、刑狺庰L牌駕駛等共8罪拘捕一對情侶,指他們涉嫌於周一駕駛一輛逾期未還的租車撞向警車、警員及衝破停車場閘口。據了解,被...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