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4
    星期三

飽肚情感學:啜碗米麵,吃碗細冰——劉克襄散文中的食物與冷暖人情

[2025.05.14] 發表
(圖:itsskin@iStockphoto)
老闆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G,「甘盛堂」(現改名為「甘味堂」)只賣牛肉、牛筋、榨菜肉絲、炸醬四種主食,加入特製麵條,沒有過多調味。(網上圖片)
只要把大冰塊舀入製冰機,轉動手掣冰塊即成碎冰花,為刨冰帶來有咬口的細碎冰底。(圖: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感情藏於日常,親戚朋友,師長同學,出街吃飯,旅遊共聚,相處機會多,交流時間長,較容易察覺、感受到情感的流露。但有時感情的傳達方式,比眼見的要微細,表達不一定直接,傳遞不一定明顯。知與不知,明與不明,有時依個人,有時看緣分,來往從來沒有定數。日常萌生情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食堂買飯,街市買R,都可以有情感的連繫。多去幾次,彼此認識,打打招呼,寒暄兩句,情感線索早已接連,隨時交叉佈置,構成複雜的人際網絡。你想了半天,都不清楚、沒記起,可能只是對周遭人事不敏感,不敏感自然不察覺,不察覺自然不上心,不上心令飲食與情感,都被塵封在起點。

感情,由一碗熱麵開始

每天吃飯總會遇到很多人,專注吃飯,可以了解食材、菜式和味道,但麻辣米線、炸雞薯條、魚蛋燒賣不會突然出現,你仍需要點餐、取餐,注意一下店員是不是每天一樣?上菜的人大概有幾位?都足以了解一家餐廳的生態。多去幾次,點餐時微笑,取餐時多謝,飲食隨時可以將人與人連起。

台灣作家劉克襄於散文〈兩天半的麵店〉,記述飲食與人情的故事,一切都從「麵」開始。麵店老闆是兩個中年男人,一起在小鎮「池上」開店,麵店名為「甘盛堂」,木系裝潢,日式風格,老闆製作有自己的理念:

與池上在地小農合作,精心培育美味無毒的健康蔬菜,加入我們的料理包中,更開發出以池上米精磨的米粉,調合適當比例麵粉,製成低鈉且不含防腐劑及化學添加物的「池上米麵條」……

老闆用食物連結在地的小農,將當地的無毒菜蔬、香料、活體豬,轉化成健康配料;再用池上米混合麵粉,製成麵條,完成一碗在地食材拼合的健康麵食。他們將「池上」的食物與人情,融會於麵食當中,傳遞給來訪的食客,劉克襄就是其中之一。劉屢試甘盛堂,品嘗到健康的美食,進一步藉由食物想要深入了解麵店的「人」。經過訪問,他寫下這段文字:

老闆倆是妻舅關係,剛巧同時罹患大病,一個換腎,另一位換肝。兩人不約而同,鬼門關走過一遭,再回來享受餘生。為了養病,他們來這喜愛的小鎮旅居。後來看上此一木造舊屋,決定開一家麵條工廠。租賃他們店舖的房東是好友,剛巧又患有糖尿病。把三人的病G有趣地綁在一起,遂有此諧音之店名,甘盛堂。

妻舅關係,就是一方妻子的兄弟,即粵語所說的「大舅」或「舅仔」。兩人當然是親戚,但不是直屬關係,加深兩人感情的是自身「疾病」。兩人想活出自己,也想讓食材展示自己,就選了在池上開麵店,碰巧房東也有頑疾,因此三人拼湊各自的病名,開設了「甘盛堂」(國語諧音「肝腎糖」,現改名為「甘味堂」)。

兩名老闆大病時直視死亡,更了解自己的需要,計劃自己的將來,找同伴協力,做想做的事,篇名〈兩天半的麵店〉就是這樣來的:

他們原本要到池上養病,順便輕鬆工作。豈知賣麵做出口碑,被人家視為中年轉業成功。他們卻很了然,人生不多了,接下是盈餘,兩天半就已額滿。

麵店一星期只營業兩天半,從周五上午到周日中午,除去製麵時間,老闆在其餘時間要回高雄就診,更重要是感受人生。深層一點看,老闆患病後促成自我對話,重新認識自己,觸發心靈探索。從個人到外在,飲食是渠道,情感是抒發,食材與人,結合地方,形成緊密的社區網絡。

刨冰中的街坊滋味

飲食確實能連繫地方人情,劉克襄游走台灣新北市,走訪傳統冰品老店,於〈一間古早細冰店〉記述冰店老闆的故事。老闆留用舊式製冰機,保存甜冷的古早味,同時用冰品吸引各方顧客,維繫社區的感情與回憶。老闆面對不同顧客,一樣純熟應對,文中提到:

高中女生羞澀離去後,又有好幾個在地人進來買冰。每五六分鐘,便有客人進出,非假日的小村,有此生意似乎不惡。後來有位媽媽騎摩托車,載茪p女兒過來。老闆親切喊道,「阿妹仔,今天要吃哪一個啊?」

年輕人品嘗牛奶冰,早就播下情感的種子。情感不一定外露,有時候會潛藏;感觸不一定當下,有時候在未來。媽媽帶女兒嘗冰,不獨為了飲食,不經意間,也讓女兒認識社區,接觸住處周邊的人事。

在老闆眼中,常見的大多是熟悉顧客,甚或是當區街坊,不單記住樣貌,也記住了對方口味,口味連繫習慣,從習慣更容易深入了解個人。劉克襄在文中談到,飲食與人事、地方的重要:

我再看她和老闆熱絡地談天,街頭巷尾的小事聊得起勁,便知冰店也不盡然賣冰,還是小村鎮重要的集會地點。

街坊來吃,包括飲食與情感。一人來談,數人來訪,消息流通,人情常在,無形中編織成關鍵的人際網絡,冰店成了聚合的地點。細冰入口冰涼,入心反而透出情感的溫熱。這種溫熱從個人傳給食客,從冰店擴散開去,細閱〈一間古早細冰店〉中的描寫,可了解街坊的熱情:

此一摩托車前頭的籃子裝了好些芒果。小小的熟黃了,不知哪一種?我好奇探問。這位媽媽回答,「剛剛路上鄰居送我的,你要嗎?送給你。」

芒果從鄰居接過,再轉贈劉克襄,是以食物作媒介,將情感由熟悉轉而到陌生的過程,人際網絡隨一問一答,簡單幾句,溫馨接上。

人際網絡接上,有時特別聚焦於地方,但隨蚨舋葭o達,社交可以純粹在網上進行,也可以實地、網絡兩處融合。劉克襄被冰品吸引,同時熱絡了人情,將食物與人串連起記憶,後續有虛與實的聯繫,文中提到:

更有趣的是,我跟老闆後來意外地成為臉友。瀏覽她的臉書才知,她長時關懷社區的發展和食安問題。冬天寒涼時,她的冰店都會歇業,轉而去當小農,嘗試無毒栽作。當我確知一位細冰製作者的生活態度後,更加歡喜。

當下觸發,不一定能感應。當下感應,不一定有後續。要有後續連繫,說難,是因為需要先有感觸,再作篩選。說易,是因為日常飲食人事繁多,有心接觸、經營,總不會沒有機會。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itsskin@iStockphoto、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74期]

更多教育
乜乜物物:「離地」的窗——讀林徽因〈窗子以外〉
【明報專訊】讀林徽因散文〈窗子以外〉,細讀「窗」的象徵,也許會發現我們就像文中的主角「你」一樣,對窗外的世界雖然有所感知,卻從沒走進其中。 ... 詳情
視聽之娛:扮洃p魔星歸來 重溫跨星際友誼
【明報專訊】當人類將探測器投向宇宙,監聽數萬光年外的無線電波時,千百年來人們始終在問:蒼穹之外,是否存在茈t一種生命形態?從小說、漫畫、動畫... 詳情
Talk of the town : Screen Time of Hong Kong Students
【明報專訊】A recent health report issued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points... 詳情
Talk of the town : Call for Limiting Screen Time for Students
【明報專訊】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has recently released the Annual Report... 詳情
【明報專訊】■Gear 1. False 2. concerning 3. disclose (Criticisms...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