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快訊:過度使用電子屏幕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衛生署2025年4月公布《學生健康服務2023/24學年周年健康報告》,發現有61%中小學生每日花至少兩小時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作娛樂用途,當中中學生更高達八成,且較上一學年上升。衛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家庭及學生健康)張竹君形容情G令人關注,提醒長時間使用熒幕對健康有負面影響。
在2023/24學年,共25.7萬名小學生及17.3萬名中學生接受周年健康檢查。報告指出,有43.3%小學生在一般上課日花兩個小時或以上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作娛樂用途,雖較上一學年47.1%低,但較新冠疫情前高;中學生比例達80.9%,較上一學年78%高。
張竹君表示,衛生署建議6至12歲小學生應限制每天花少於兩小時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作娛樂用途,中學生則應學習有效管理時間,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她建議家長避免兩歲以下幼童使用電子屏幕,2至5歲幼童則每日不應使用多於一小時,並應有家長陪同。
增上網成癮風險 加劇親子衝突
壎芵p2014年發表《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報告》,指出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可能引致肥胖、影響視力及聽力、並加劇上網成癮及網上欺凌的風險。報告亦指出過度使用智能電話及電子屏幕產品,可能導致睡眠不足,從而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及發展。
東華三院心瑜軒於2023年9月至12月以問卷訪問712名小一至中六學生的家長。調查發現有三成半(35%)家庭因同住兒童或青少年使用電子屏幕產品而增加衝突,其中小六家庭的數字更近五成(47.5%)。此外,近三成家長表示面對同住兒童或青少年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時,容易出現過度敏感或激烈反應,例如口頭上具敵意的回應、肢體脅迫及無理懲罰,當中以高小家庭尤見嚴峻。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盧健銘指出,社會較常關注過度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對學生個人的影響,忽略對家長及家庭的影響。他指出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是親子衝突的重要來源,而過激的親子衝突及嚴厲的教養亦增加孩子過度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可能,演變成惡性循環。盧健銘建議社會加強對家庭的支援,減低家庭因使用電子屏幕產品而產生的嚴重衝突。
腦部釋出多巴胺 滿足自身欲望易沉迷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的研究團隊分別在2021年5月及2022年6月追蹤調查447名17歲或以上香港居民,了解他們的社交媒體成癮的情G。結果顯示,以5分為滿分,受訪者的成癮量平均分數在一年內由1.83升至1.96分(增幅約7.1%),意即成癮產生的負面影響變得頻繁。研究亦發現,愈年輕及教育程度愈高的市民,社交媒體成癮的風險愈高。
研究團隊表示,倘受訪者因社會變遷、個人未來或工作前景而受壓,將更頻繁使用社交媒體,甚至成癮,如年輕人擔心未來求學和就業前景,而高學歷者亦可能會憂慮社會宏觀變化等。團隊稱,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可令人帶來更大心理壓力,若因社媒成癮而影響學業及工作表現,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及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Benjamin Becker表示,有研究指用戶往往低估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雖然欠缺可對照的研究,但可相信用戶觀看社交平台的短片時,腦部會釋出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可讓人們感覺良好,而多巴胺讓大腦產生「獎勵機制」,做出滿足自身欲望的行為。Becker說,使用社交媒體成癮從表面上跟濫用藥物和沉迷網絡遊戲相似,相似之處在於「人通常比他們預期花更多時間(做那些行為),而且想停也停不下來。」
(主要學習重點:維持公共衛生方面的責任)
■公民關鍵字
?社交平台(Social media platform)
?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
●挑戰題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圈出正確的答案。
(參考答案見另文)
1. 過度使用電子屏幕可能增加網上欺凌的風險。(是/否)
2. 專家指出觀看短片時,腦部會釋出多巴胺可使人感不開心。(是/否)
3. 研究發現學歷愈高者,可能更易社交媒體成癮。(是/否)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