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展寰:電動車充電樁數量重要過分佈
【明報專訊】政府近年推動電動車普及化,惟各區公共充電器數量不均為人詬病。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昨以各區油站分佈亦不平均為例,強調數量才最重要,「未必特別要刻意追求(各區充電樁)平均的分佈」。他有信心2035年可全部只售電動車,並料2027年時本港共有20萬設充電設施的公共及私家車位,以及5000至6000個高速充電樁,可應付電車增長的充電需求。
有信心2035可全售電動車
根據環保署資料,截至今年3月全港約有11,188個公共充電器,擁有最多及最少公共充電器的地區分別是沙田及屯門,有1788及280個。早前有環團認為公共充電器應廣泛分佈各區,便利市民才能增加轉用電動車意願。謝展寰昨在now新聞台《大鳴大放》指出,本港油站分佈亦不均衡,「駕車到附近地區入油」屬普遍,強調數量最重要;又說將透過手機程式顯示充電樁使用情G,方便車主尋找位置。
謝續稱,未來公共充電設施將以高速充電樁為主,一個充電樁可應付50輛電動車,已撥款3億元資助興建高速充電樁,兩個月後接受申請,目標未來兩三年建成3000個高速充電樁。另外,當局正與電力公司商討,讓他們標示提供足夠電力的地方,令安裝充電樁更便利。
料次輪走塑強推效差 先試驗
另外,首階段「走塑」實施逾一年,但原先定今年內推行、全面禁止膠杯膠餐盒等容器的第二階段至今未有時間表。謝展寰於有線新聞《有理有得傾》訪問稱,留意到社會更關注替代品「可容性」而非價錢,現時難以要求港人自備餐盒買外賣,強制推行反而效果差,將先推試驗計劃令替代品更快出現,不希望「硬推」。
謝又提及,試驗計劃將涵蓋不同類型、規模食肆,計劃時長則視乎效果。他續稱,在貿易戰和經濟轉型下,強制推動環保政策會惹來反彈,但減廢目標不變,只是調整策略,將重點發展綠色經濟,把回收物轉為高價值產品,如電動車電池在港「預處理」,再運到內地提煉成電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