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極端天氣趨頻 衝擊全球經濟民生
【明報專訊】全球暖化下極端天氣愈見頻繁,「有紀錄以來最高溫」連年刷新。香港人感受最深的,可能是威力巨大的颱風、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日數愈來愈多,以及「500年一遇」的暴雨和馬路變激流的畫面。極端天氣事件還有哪些?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極端天氣Q&A
Q:什麼是極端天氣?
A: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指異常、嚴重、季節性或超出歷史平均數值的天氣現象,包括極端高溫(熱浪)、極端低溫(寒潮)、強降雨(暴雨)、熱帶氣旋(颱風/颶風)和乾旱等。
Q: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有何關係?
A: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加劇全球暖化現象,而氣候變化是極端天氣更頻繁的主因之一。大氣溫度上升致含水量升高,令氣候系統不穩定,繼而改變天氣模式,增加熱浪和暴雨出現的頻率。海水變暖也導致洋流變化,影響降雨和氣溫分佈等。
《巴黎協定》目標是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一旦超越1.5℃這「臨界點」,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將大增。
■極端高溫
世界氣象組織(WMO)確認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1850至1900年的平均值高1.55℃。研究顯示熱浪頻現會導致勞動生產力下跌,損害經濟,並使農作物減產,繼而推高糧食價格,衍生「熱通脹」現象。
2025年全球各地熱浪不絕,在歐洲,西班牙是重災區,溫度曾高達46℃,5月16日至7月13日該國共1180人死於酷熱。2025年英國經歷4次熱浪,英國氣象局指出相信不久將來人們將經歷更炎熱的夏季,極端天氣愈來愈常見。
在亞洲,日本和韓國2025年都經歷有紀錄以來最熱夏季,其中日本是連續3年經歷最熱夏季,日本氣象廳9月1日表示,今夏平均氣溫較往年高出2.36℃,是1898年有紀錄以來最高。
■熱帶氣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測,全球強熱帶氣旋的比例,以及最強熱帶氣旋的最高風力,會隨全球變暖持續而增加,相關的平均和最大降雨量也會隨之增加,即風暴更為頻繁、破壞力更大。
2025年9月,超強颱風「樺加沙」外圍環流帶來暴雨影響,台灣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垮馬太鞍橋,並迅速灌入光復鄉市區,導致多處水浸,造成至少18人死亡。
■乾旱與山火
熱浪和降雨的變化也帶來乾旱及嚴重山火。2025年8月,有「中原糧倉」之稱的中國河南省經歷2000年以來最嚴重旱情,農戶只能採井水灌溉,專家評估旱情為25年來最嚴重,導致花生、玉米減產。伊朗同年7月的極端高溫也導致嚴重旱情,人口逾千萬的首都德黑蘭現「水資源危機」,全國水庫平均蓄水量只有正常水平的約44%。
2024年2月起非洲南部陷入「世紀乾旱」,並演變成糧食危機和食水短缺。位於贊比亞、非洲最大的人工水庫一度因水量不足而減少發電量,使當地長期停電。聯合國指出,2024年非洲南部的穀物總產量比5年平均水平低16%,在贊比亞和津巴布韋則分別低43%和50%。
2025年1月美國南加州洛杉磯發生嚴重山火,至少29人喪生,逾1.8萬棟建築物受損,逾20萬人撤離;火勢波及明星名人聚居的荷李活山,龐大損失使其被譽為史上第八昂貴的氣候災難。專家指出氣候變化增加洛杉磯山火的強度。加州大學一份初步調查結果評估,人為氣候變化要為加州山火承擔25%責任。
■寒流
2025年7月,南美洲阿根廷、智利和烏拉圭受南極寒流影響,多處打破低溫紀錄,全球最乾燥的阿塔卡馬沙漠部分地區10年來首次降雪。寒流導致最少15人喪命。上述寒流是南極洲極地氣團逸散造成,但有氣象學者說,這些冷氣團延伸到這麼遠並不常見,不能排除是氣候變化引發的現象。
2024年1月,北極升溫擾亂「極地渦旋」,冷空氣南移,引發北美地區寒潮,部分地區氣溫驟降至零下40℃。美國因冬季暴風雪而陷入危機,多人因失溫死亡,田納西州因低溫導致水管破裂,40萬人供水中斷。
■暴雨與洪災
中國的夏季通常是「南澇北旱」(南方雨量多致水災、北方雨量少致旱災),2025年北方卻出現水災,7月底至8月初北京和天津等華北地區出現持續暴雨,繼而引發洪災。北京在7月下旬遭遇極端暴雨,引發山洪暴發和泥石流等,至少44人遇難,其中密雲區一所老人院有31人死亡。
■8日4次「黑雨」 香港歷年最多
在香港,酷熱和極端降水愈見頻繁,屢破紀錄。1995至2014年間,香港每年平均有14日屬酷熱天氣(當日最高氣溫33℃或以上)。2024年酷熱天氣有52日、熱夜(當日最低氣溫在28℃或以上)有50日,另有兩日極端酷熱(當日最高氣溫達35℃或以上)。
2025年8月,天文台在8日內共發出4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打破有紀錄以來一年內發出最多黑雨的紀錄。
2023年9月7日晚上香港下暴雨,天文台發出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維持16小時35分鐘。天文台總部在9月7日晚上11時至午夜12時的一小時內錄得破紀錄的158.1毫米雨量。當日全港多區嚴重水浸,當中黃大仙的水浸更將港鐵站及黃大仙中心北館商場地下一層沒頂,而港島豪宅紅山半島更發生嚴重山泥傾瀉。
■知識增益
全球3年內恐升溫1.5℃ 巴黎協定目標難兌現
2015年,全球197國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1)通過《巴黎協定》,目標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升幅限制在1.5℃之內。
全球60多名頂尖科學家2025年6月在期刊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發表全球暖化狀G評估,警告按照目前碳排放速度,地球氣溫將於3年內突破上升1.5℃。報告指出,若要有66%機會實現將升溫控制在1.5℃以下目標,2025年起碳排放量須限制在800億噸以內,即較2020年減少八成。報告亦指出,溫室效應所捕獲的多餘熱量較前10年相比上升25%。
■模擬試題
顧問教師:郭安
(1)根據資料其中兩項例子,說明極端天氣頻生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素質?(4分)
(2)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不同持份者可擔演什麼角色?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參考答案
(1)極端天氣頻生影響民眾的經濟及健康方面生活素質。
根據資料,極端天氣事件包括暴雨、乾旱、熱帶氣旋等。資料提及熱浪頻現會導致勞動生產力下跌,影響當地經濟,另外非洲南部曾陷入「世紀乾旱」,有人工水庫因水量不足而無法供電,停電直接使當地經濟活動暫停,而乾旱亦使部分國家穀物總產量大減,造成糧食短缺及推高糧食價格。上述情G可見極端天氣頻生,對民眾經濟方面的生活素質造成負面影響。
另外,極端天氣頻生對民眾健康方面生活素質造成負面影響。根據資料,極端天氣事件引發的天災,不時造成人命傷亡,如美國加州因乾旱發生的山火造成至少29人喪生;北京2025年7月下旬因極端暴下引發的山洪和泥石流造成至少44人遇難。上述情G可見極端天氣頻生對民眾的生命造成威脅,影響健康方面的生活素質。
(2)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國際政府組織如聯合國可擔演組織者的角色。聯合國每年舉辦氣候變化大會,組織各國討論氣候變化議題,就應對氣候變化尋求共識。如資料提及全球197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黎協定》,定下控制全球升溫的目標。
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可擔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就應對氣候變化提出積極的減排方案,以緩減氣候變化帶來的後果。如資料提及中國政府提出未來10年,全經濟範圍的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峰值下降7%至10%;澳洲政府亦承諾在2035年前將排放量減少62%至70%等。各國政府制定各項減排政策,有助應對氣候變化,以達成《巴黎協定》提出的目標。
非政府組織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可擔演宣傳者的角色,舉辦各項公眾宣傳活動,提升大眾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及關注程度,加強公民教育以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就我所知,各非政府組織不時舉辦活動或以應用程式,宣傳減排信息,如有非牟利機構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計算碳足印,教育市民碳足印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望市民能實踐低碳生活,為應對氣候變化盡一分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