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深圳焚化爐設園區解民懼 專家倡借鑑 垃圾全程閉環數據透明 茪O「鄰避」到「鄰愛」
【明報專訊】垃圾處理一直是香港重要議題,「走塑令」推行一年有多,垃圾徵費卻也暫緩逾年。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早前稱,現時垃圾量已差不多達到垃圾徵費減廢的效果,年中會向立法會提交報告。東莞理工學院全職教授兼浸大生物系榮休教授黃煥忠表示,目前香港回收率僅約35%,而深圳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下的南山能源生態園(下稱「南山生態園」)的垃圾處理技術及運營模式或值得借鑑。
明報記者 蔡宛均
南山生態園是集固體廢物處理、科普旅遊為一體的生態園,總佔地8.8萬平方米,由一期和二期組成,每天分別可處理800噸和1500噸生活垃圾,日發電量約140萬度。南山生態園展廳館長陳磊介紹,社區垃圾實現進園到利用的全過程閉環,其中焚燒產生的煙氣經「七步廢氣處理法」後回歸大氣,而餘熱爐產生的高溫高壓蒸汽則推動發電。此外,焚燒過程中伴隨的副產物如滲濾液、飛灰和爐渣等則由殘渣處理系統進一步處理。
培養分類意識是首務 倡推徵費
黃煥忠表示,6月中旬曾帶外國專家到南山生態園參觀垃圾處理,如餐廚垃圾的厭氧處理等,這些技術也將用在香港首座垃圾焚化設施石鼓洲I.PARK1。I.PARK1日處理量約3000噸,產生電量除可供設施日常運作,更可每年輸出4.8億度電至電網。另外,日處理量約6000噸的I.PARK2亦正招標。「但垃圾分類回收和提高居民分類意識仍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黃煥忠認為,縱有垃圾焚燒場,若不做好垃圾分類,仍無法充分發揮垃圾焚燒場轉廢為能、降本節源的作用,「政府需要有決心進行垃圾分類,如推動垃圾徵費變為法律,用法律約束居民進行垃圾分類」。
開放預約參觀 今年設港人專道
除了技術,南山生態園的運營模式也是令其從「鄰避」到「鄰愛」的關鍵方法。陳磊介紹,為打破居民對垃圾焚燒場的刻板印象,南山生態園採取開放預約參觀和數據透明公開等方法,讓居民參與其中,增強參與感和信任度。「居民可在『深圳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上向包括南山生態園在內的4個生態園預約參觀,實地了解垃圾焚燒場的工作流程、感受現場是否有異味等,今年會開通香港居民個人預約通道。」陳磊還稱,園區門口的大熒幕實時顯示煙氣排放的各類監測數據,並會同步上傳至相關監管部門公示。
黃煥忠認為香港特區政府需學習此類做法,「讓居民實時了解垃圾焚燒廠的各項排放數據,可以降低居民對垃圾焚燒的不安,同時也可以增強他們對垃圾分類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