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華北破44℃ 北京12天萬人熱死
鄭州明日料達44℃,屬華北罕見高溫。華北在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亦曾遭遇極端高溫,據史料記載,身在北京的法國傳教士宋君榮(Antoine Gaubil)1743年7月25日錄得44.4℃高溫。
據北京地方志等資料,宋每天上午6時30分和下午3時30分,在家中用酒精溫度表記錄,留下北京最早的溫度觀測數據。經當代氣象學家換算,1743年7月20至25日的氣溫均超40℃,25日達44.4℃。《清高宗實錄》記載,「溽暑炎蒸,甚於往歲」。
宋君榮在寄給巴黎科學院的報告提及,北京附近在7月14至25日過萬人死於高溫,主要為貧民。山西《浮山縣志》記載,「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不少外地商人因高溫客死異鄉。京城權貴紛紛離京避暑;不少民眾也逃向河北的熱河、盛京等地,但死在路上。
另據《天津縣志》記載,天津鎮總兵官傅清在奏折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乾隆皇帝下令打開藏冰官窖救濟民眾。這場高溫引發的災害,被當年7月26日早晨北京的一場小雨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