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補益五臟

[2016-12-26]

五穀是指稻、小米、高梁、麥、豆,稻即稻米,又稱大米,即是我們日常煮飯的白米。現時我們食用的米,又稱精米,是糙米去皮,保留穀體,越是上等白米,所剝的營養成份就越多,穀皮、穀膜、穀胚內含的維他命,幾乎損失達九成以上,越是雪白,營養成份流失越多,難聽講句,白米是已失靈魂的軀殼。

米油
材料:白米一撮
製法:煮飯時,當水沸起,取其浮面液體飲用
功效:補益五臟

糙米,被脫去外殼,還能保存胚芽及大部份的米糠層的部份,雖然外型不好看,顏色棕黃,口感亦差,但這外貌如黑天鵝、醜小鴨的糙米,卻含有豐富的維他命,又含豐富纖維素,能助消化,預防腸癌。進食糙米,易生飽感,有利減肥,對預防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有幫助,敗絮皮外,金玉其中,難怪越來越受健康飲食者的歡迎。

中醫將稻米入藥,稱為粳米。《本草綱目》指出:「北梗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寒。所謂粳,是穀稻總稱,黏者糯,糯者懦也,即是糯米;不黏者粳,粳者硬也,即是日常食用的白米,或稱粘米。昔日祖母端午節裹,分糯米與粘米,糯米以蓮蓉,用作甜食;粘米以叉燒、蛋黃,用以鹹食。

粳米入藥,目的保護脾胃,例如白虎湯,石膏、知母寒涼,能清胃熱,但又恐寒涼之藥,敗壞胃氣,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所以用粳米、甘草護之。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但其性寒涼,恐傷胃氣,輔以粳米、甘草護之。人人認為中藥沒有副作用,這是美麗的誤會,實情是中醫在處方用藥時,透過配伍,將其殲滅。

米之舊者,中醫稱為陳倉米,用於健胃止瀉。米得土氣甚全,用普通白米煮成白粥,放冷而食,亦能止瀉,有習慣性泄瀉朋友,用此方法,持之以恒,可望有助。日本人認識到米有和胃之功,綠茶寒涼,雖有益健康,但體弱之人,飲後容易泄瀉,他們將米炒焦,輔以綠茶,創製了玄米茶,極有見地

米油,是煮粥時,浮於粥面上的液體,根據《本草綱目拾遺》指出:「米油最能肥人,滋陰之功,尤勝熟地,每日一碗,滋陰長力,肥五臟百竅。」《隨息居飲食譜》:「補液填精,其補養功效,可代替人參湯,治療虛證。」從以上兩段文獻所見,足證米油為補虛佳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