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明報元旦獻辭:構築一帶一路 做好公共外交╱《明報》社長張曉卿

[2016.01.01] 發表

【明報專訊】踏入2016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將全面啟動和運作。由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牽頭,並由絲路基金出資成立的這個構思和做法,於此世局紛亂之際,對於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與合作共贏,非常值得期待。

「一帶一路」、亞投行和絲路基金都是中國的大戰略,體現了30多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包容、互聯互補和共贏的精神。2008年金融海嘯迄今,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發達經濟體由採取極度寬鬆貨幣政策以挽救金融市場和經濟,到現在分道揚鑣;歐元區與日本量化寬鬆方興未艾,美國則已經開始收緊貨幣政策,預示全球經濟將蒙上不明朗因素。不少國家經濟可能面臨困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數年來因為游資充斥而形成的泡沫,將會遭到什麼程度衝擊,備受關注。

在這情G下,全球經濟亟需新的經濟增長點、亟需新的經濟火車頭帶動。中國此際提出的大戰略,主旨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乃至歐亞大陸經濟整合,正切合全球經濟對新動力的需求。中國經濟長期倚賴出口,隨茯國、歐洲、日本等傳統出口市場趨於飽和,往後增長空間有限,而中國歷經數十年發展,已經成為工業和製造業大國,產能過剩問題亟需解決。中國的大戰略面向新興市場和欠發達國家地區,從協助他們建設基礎設施到貿易出口,都有廣闊空間,可藉此消化過剩的產能。

此外,透過大戰略,中國可望獲取油氣能源和礦產等資源。尤其是地廣人稀的中國中西部地區,與大戰略對接將會加快建設發展,那更有利於中國的戰略縱深和強化國家安全。再者是中國的大戰略在逐步實現過程中,區域經濟同步發展,屆時中國在國際貿易主導權、定價權和資源分配等,將會有更多話語權。

因此,結合全球經濟需要,大戰略涉及的國家地區大多需要建設和開拓市場,亟需技術和資金投入。這對中國而言,除了紓解眼前面對的問題,也可以開拓更廣闊空間。在地緣政治和大國博弈中,中國此後更是處於有利位置,形成利人利己的態勢。

中國的大戰略,無可避免會抖動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客觀上必然存在博弈。亞投行在西方陣營獲得不同體待,確切反映中國和平崛起融入國際社會過程中,要同時面對接受與抗拒的兩股力量。能否做到折衝樽俎,成就國家與民族復興大業,端視中國的國力增長和政治智慧。另外,大戰略涉及的新興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其中不少存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箇中風險不言而喻。因此,關於「一帶一路」帶來的一些問題,仍需認真討論,勿操之過急。或許先從周邊國家做起,政府提供政策協助和一定支援,由企業自主決策,按照市場客觀規律原則操作,避免出現政府大包大攬之弊。

大戰略涉及的國家千差萬別,出現各式各樣問題,十分正常。這對於中國駕馭龐大和複雜事態的能力,也是一次考驗。大戰略遇到的問題有兩類:一類涉及其他國家,中國只能及時應對;另一類關乎自身問題,則只有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情 。因應大戰略的錯綜複雜情G,中國對做好公共外交工作的要求,從來未有如現在那麼迫切。

美國是公共外交的鼻祖,證諸二次大戰之後,公共外交是美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東西方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壓制和打擊蘇聯延伸勢力。為此目標,美國的公共外交活動主打「民主自由」的意識形態牌,展開一系列宣傳攻勢,資助各類跨文化交流活動,盡皆顯示美式價值觀的優越性。

日本方面,在二戰後的重建和經濟騰飛過程中,急需亞洲各國的資源和市場,其公共外交活動也圍繞蚖P亞洲各國展開經濟合作為目標而展開。日本向亞洲國家提供發展援助,斡旋於地區爭端,都是為了樹立地區領頭羊形象,為日本企業在亞洲的活動積極鋪路。

從美國與日本的經驗,中國大戰略需要公共外交配合,顯而易見。中國在公共外交工作的努力,近期頗有佳績。例如李克強總理一個多月前到吉隆坡出席東盟峰會和訪問馬來西亞,在不少場合都借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事[,論述中國與周邊國家交往從而帶出「一帶一路」的合作共贏精神。

當年鄭和統率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而七下西洋並無屯兵用武、攻城掠地或搞殖民主義。儘管當時中國有足夠力量和條件這麼做,卻是帶去絲綢、瓷器、茶葉,傳播農業、製造和醫療等生活技術,所到之處互通有無、交換物產,結交朋友。李總理提到鄭和的「和」字代表了「和平、和諧、以和為貴」,這正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親仁善鄰的生動寫照。

毫無疑問,李克強的「鄭和論述」獲得許多人強烈共鳴。本來南海局勢波譎雲詭,即使馬來西亞與中國也有島嶼主權爭議,但是在這次峰會與訪問中,南海問題捲不起波濤。事實上,600多年前鄭和做的就是公共外交。有論述指李克強此行具有高度的戰略意義和人文意義,這兩重意義糅合起來,產生了極其可觀的公共外交效果。另有專家學者認為「這是新時期中國國家領導人公共外交活動的典範,是『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劃時代的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與政府有關,不過公共外交不能只靠國家領導人披甲上陣,而是需要在多方面、各層次鋪開。若中國汲取鄭和下西洋的經驗,當年鄭和除了帶去高質產品和先進技術,他的團隊同時吸收各地的好東西,同時帶回中國。從歷代文物中,即使是瓷器也看到受各地元素的影響,變得更加美觀。中華文化綿遠流長、博大精深,貴在汲取,「一帶一路」也必然要走這個軌[。因此,時代的呼喚同時突顯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更多港聞
缺席黨內初選  劉慧卿料交棒退下
【明報專訊】民主黨內有意參選今年立法會地區直選和超級區議會議席者的甄選提名,昨日截止報名,共有14份提名。黨主席劉慧卿(圓圖)並無報名,意味... 詳情
【明報專訊】成立兩年半的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昨日完成任期並發表工作報告。小組未能就消除性傾向歧視立法諮詢達成共識,只建議當局進一步研究外地... 詳情
【明報專訊】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方案至今懸而未決,律政司長袁國強早前稱將相關內地法律納入《基本法》附件三是其中一個研究方向。律師會大中華法律事... 詳情
滿分100  政府兒童政策獲評8分
【明報專訊】社區組織協會兒童權利關注會發表2015年民間兒童權利專員報告,就政府去年有關兒童問題的表現評分,結果100分為滿分的情G下只有8... 詳情
巴士低排區落實 面積縮九成  改善銅鑼灣中環旺角空氣 環團質疑「低排街」成效
【明報專訊】為了改善空氣質素,政府6年前提出在銅鑼灣、中環及旺角3區設立巴士低排放區,昨終於宣布落實,惟本報初步計算,低排放區的面積較最初建...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