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放大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生活文學:方格堛獐p師和食客
閱讀篇章:西西草原 尋村上春樹的羊
延伸閱讀:《羊吃草?西西集》
文言範文:〈六國論〉寫作分析
卷二練筆:以「理」服人──「論證」的價值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潮看中化:麵包角力 中外關係縮影

【明報專訊】美食車登場不久即惹來各式批評,最諷刺的是違背初衷——不少人認為食物不夠本地特色。確實半數美食車主打麵包,脫不出外國速食影子;但從中式與西式包分庭抗禮看來,卻正反映香港的一貫特色:中西文化的角力。

西式麵包流行 近代東方完敗象徵

現在我們對西式麵包習以為常,但數十年前的中國人卻不太喜歡這種「時髦」玩意。原因可從日本動漫《日式麵包王》的背景找到線索:鄉村米農大罵想吃麵包的孫女崇洋媚外,潛台詞就是傳統的喪失——隨茼銴隢I略而變得盛行的西式麵包,是近代東方慘敗而被迫改變傳統的證據。這種心態至今仍能看到殘[,數年前習近平吃包子掀起熱潮,被普遍認為是抬高傳統抗衡西方速食;去年登陸哈佛的包子舖大旺場,中國傳媒更鬧哄哄宣揚「傳統美食」。

胡餅「外敵」 推動漢唐飲食演化

這也並非中國第一次面對外來麵粉製品的挑戰。早在漢末,西域傳入的「胡餅」已是常見食品,經學家趙岐避難時賣過胡餅,軍閥呂布曾獲胡餅勞軍,漢靈帝愛吃胡餅更掀起京師熱潮。這種風潮在愛好胡風的唐代達到頂峰,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皆流行胡餅,傳奇及筆記小說便常出現胡餅商販,而本是烤製的胡餅也生出蒸製、有餡等款式。至宋代「包子」崛起成為包餅大宗後,胡餅才慢慢退潮。

但若單純視胡餅為「外敵」,則失之狹隘——它令中國飲食大幅進化。古稱「曼頭」的包子相傳由三國諸葛亮發明,文獻上則首見於晉代〈餅賦〉,時間緊接漢末胡餅風潮,這並非偶然:上古中國是「粒食文化」,不論稻麥黍稷都是脫殼煮成粥飯;至漢代石磨普及,才開始把穀物磨成粉狀,這時傳入的胡餅就是主要製品。胡餅的盛行,代表荂u粉食」打破「粒食」的壟斷,令麵粉製品有了發展空間,才有包子的問世。而唐代胡餅、蒸餅(包子)等麵粉製品受歡迎,亦令本屬雜糧的小麥,產量急升至僅次於稻,成為後來北方飲食的基礎。

明清封閉 洋包初不普及

回看西式麵包的發展,卻是另一回事:據說西式麵包在明末由傳教士傳入,卻並不普及,直至清朝完敗給西方,才作為「進步」的食品而被接受。原因也不難理解,漢唐國風開放,輸出文明之餘亦大量輸入外國文明,胡餅正是其一;明清在天朝體制的自傲下單向輸出文明,把西方器物視為奇技淫巧,當體認到天外有天,才願回頭省視西方文明。

現時香港以至內地中西麵包爭妍競艷,老一代人或許並不樂見,卻正是擺脫舊日劃地自限的證明。只是從剛過去的兩會中有政協委員把國民搶購外國貨形容為「肥水外流」看來,中國人似乎已擺脫近代的屈辱,回到過度自傲的意識之中。

■文化解碼

南包vs.北包

雖然包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但南北差異卻十分明顯。正如香港的「一盅兩件」不乏包點,南方人慣把包視作點心,花款極多;北方人則視為主食,縱如極像南方點心的開封灌湯包亦不例外。同屬麵粉製品的餃子亦是如此,相比北方作為主食,南方大多配麵來吃,與華南文化淵源較深的日本也把餃子視為拉麵的配菜。

周作人〈南北的點心〉認為,這與明代以來江南奢侈而北方守舊有關,但卻說明不到諸如嶺南、日本的現象——或許這更在於稻麥文化差異。由於米飯需配上菜肴,南方人不習慣單吃主食,包、餃子、麵的分量不會太飽足,加上麵粉製品只屬主食替代品,才會變得菜肴化。香港人所說的「食個麵」便帶有不求太飽的意味。

圖:資料圖片

文: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語文同樂 第247期]

 
 
今日相關新聞
潮看中化:麵包角力 中外關係縮影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