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6.05
    星期二

研究:通識科促進政治參與作用小 訪學民核心普通學生 皆考試導向看待

[2018.06.05] 發表
學民思潮成立於2011年,當年香港政府發布諮詢文件,提出在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學民思潮成立之初打正旗號「反國教科」,其後積極參與2014年的佔領運動,最後在2016年停止運作。圖為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持咪者)2012年於政總表示,若時任特首梁振英拒撤回國民教育科,成員必定抗爭到底。(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通識科已成為高中必修科9年,但一直有輿論將這科與政治扯上關係,而教育局委任的專家小組也在檢討高中學制,包括通識科的未來安排。除了中央政策組曾委託中文大學做的研究指沒直接證據顯示通識科令學生變得激進外,中大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李子樂和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為探討通識教育科的政治效應,曾在2010至2014年進行了一項質性研究,深入訪問了56名高中學生,發現大多數人其實都是以考試導向態度對待通識科,結果亦同樣顯示通識科課程和教學法在促進青年政治參與的作用很小。

明報記者 黃津琪

參與質性研究的高中生共分為兩批,一批為來自15所中學、年齡介乎15至20歲的高中生,學術成績和家庭背景各異,全部都聲稱自己很少參與政治討論或活動;另一批則是研究前學生組織學民思潮的20名核心成員,他們當時仍就讀高中,在當時(2014)的佔領運動擔當主動角色,年齡由17至20歲不等。

課堂討論助學生析政治更謹慎

其中一名被研究的高中生德明(譯音)在精英學校就讀,他認為通識科可令自己對不同的社會和政治議題都有更好的理解,但明確地表示通識科沒有引起他對政治的興趣,反而對民主抱有懷疑。另一受訪者子康(譯音)指自己有關本地政治的知識,很大部分都是來自「香港高登討論區」,但他指出,老師會引導他們以不同角度思考,而非激進。受訪者君婷(譯音)表示,對時事的留意,大多留在剪報、課堂討論和老師要求的家課,平日不會閱讀或主動與人討論時事。她又提到,多角度思考的技巧成為了取得好分數的工具。

研究結論指出,雖然通識科幫助了大部分學生加強與政治有關的知識,但當中只有少數會被刺激(were motivated)到將政治知識轉為行動;通識科課堂的開放式課堂氣氛,能幫助學生形成深入思考和多角度觀點,令學生傾向在分析政治議題時採取謹慎態度,教師亦難以向學生灌輸單一政治觀。

學者﹕同輩感染力更大

作者之一李子樂向本報表示,外國眾多研究顯示青年政治參與受很多因素影響,如自己的背景、同輩、老師、政治和經濟氣候等,「有排都未數到學校的其中一科」。有人認為通識科能「播種」,李則認為親身參與更加是播種,「同輩的感染力和埋下的種子更大,說只靠一科便能改變政治觀,理應就沒太大影響」。他解釋道︰「如宗教課,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都好,不斷叫學生信,但學生都不會理會,讀書咁讀而已。」

梁美芬﹕不應只問學生

他又觀察到,在大學念社會學的學生,都認為通識太僵化,笑言「題目格式和評分限制學生作答,猶如八股文」。不過,他不同意通識改為「只修不考」,「很簡單的道理,不考的話學生便不重視,好實際」。

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表示,佔領運動是由「小部分人帶動大部分人」,而參加者中有不少都是高中生,認為研究只問學生不夠全面,應訪問學生的父母、社會人士等看法,才是客觀,「學生處於成長期,他們可否很客觀地說出看法呢?」她指出,高中生未成年,通識課程設計又沒系統,要求把通識轉回高中選修科。

(通識系列之一)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