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收件匣:親子關係
【明報專訊】一般而言,家庭是人最初接觸和學習社會價值觀的環境。良好的親子關係能讓青少年建立穩定的情感依附,有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社交技能。
香港小童群益會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以問卷訪問504名8至18歲的青少年及其非受薪照顧者,了解青少年與照顧者的親子溝通情G。結果顯示,照顧者與孩子溝通時最常以行動(如為孩子準備飯菜)表達愛意,「讚賞肯定」(如對子女說「你對我很重要」)則是最少使用。
六成青少年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的話是「加油」,其次是「盡髐O就得」(56.7%)、「叻仔/叻女」(49.2%)、「你做得好好」(42.9%)及「我支持你」(36.9%);逾半最不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的是「快禶躓悢A做功課」,其次是「唔准打機/唔准玩電話」(47.2%)、「你睇鴾H]」(46.6%)等。
該會建議政府將「善意溝通」概念和實踐納入學習課程,並參考外國指引和經驗,幫助學生掌握解決親子溝通問題的策略,讓學生通過學習情緒管理、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的知識,了解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方法。
(主要學習重點:資訊素養的內涵與正面價值觀的關係)
■家長管教四模式
綜合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美國學者Eleanor Maccoby和John Martin的研究,他們按家長對孩子的掌控及回應方式將家長管教模式分為4類:
1. 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
給予孩子充足自由度,對孩子有合理期望、賞罰分明,不斷給予愛和支持
2. 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
常命令及批評子女,嚴厲控制,如孩子違反要求,會嚴厲懲罰
3. 放任(Permissive):
給予孩子相當大的自由度,孩子縱有不對,父母也不責備
4. 忽略(Uninvolved):
家長對孩子任何事都漠不關心
心理學家認為,以開明權威管教孩子,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較正面的影響,孩子一般能抱樂觀態度面對不同挑戰,社交能力亦較好,成長中會有較高的自我肯定。
■模擬個案
.解答者:「青躍—青少女發展網絡」教育經理(專業性教育工作員)蔡嘉莉
假如你遇上以下情G,你會如何處理?
父母偏心姊姊感不公
我和姊姊做錯同一件事,父母永不會罵姊姊,卻不停罵我。無論我多努力溫習,成績有進步,他們也不會讚我,只關心姊姊。我們都是你們的女兒,為什麼要這麼偏心?
專家回應:
雖然父母一般不會覺得自己有錯,不過我認為你有需要向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你可評估你跟爸爸還是媽媽的關係較親密,或誰較能接納意見,再平心靜氣和他/她說出感受。不過,有時我們未必夠膽向父母說出心底話,你也可由第三者代勞。有需要的話,也可向社工、朋友、同學取經,看看有沒有其他方法處理。
父親無理取鬧難相處
我爸爸問我有關手機軟件的問題,我答他不知道,他突然生氣起來,罵我態度差,更用粗口斥責我。他經常無理取鬧發脾氣,有次我差點想動手打他。
專家回應:
無論基於什麼原因,爸爸不應該無故斥責你,他應有更多方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我猜想他是否正為某些事煩惱,才令你不幸成為發泄對象?我明白你很難向爸爸開口問這些事,建議你找家中可成為你們之間溝通橋樑的人,拜託該人向爸爸轉達你的想法。若下次再發生類似事件,為減少衝突,可嘗試先離開衝突現場,有助雙方冷靜下來。有需要的話,可找學校社工、值得信任的人介入事件,令爸爸意識到事情嚴重,相信是較好的處理手法。
■投稿收件匣
若同學有任何煩惱或心事想傾訴,歡迎電郵eduwk@mingpao.com聯絡,或向facebook專頁「明報教育」傳送文字信息,若主題和內容合適,可能會刊出,讓專業人士和讀者一同細聽你的心聲。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