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醫療背景 研究「落地」需醫生協助
【明報專訊】港大數據與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柯嘉倫並非醫療背景出身,2000年起於美國求學,研究汽車工程,後來發現自己不感興趣,轉而研究醫療健康。柯嘉倫說,研究醫療人因工程學的過程需醫生協助,「否則會不夠落地、到point(到位)」,他認為由具醫療背景的人(包括醫生及護士)學習人因工程學知識會更容易,希望醫學院增設課程培訓醫學生。
原學汽車工程 轉研醫療健康
柯嘉倫稱,當年求學階段研究汽車工程,嘗試幫助殘疾人士令他們有能力操控汽車,後來發現自己對研究項目不感興趣,轉移參與醫療健康研究,過去10多年一直與醫管局合作,最初研究有關出院病人,由機構提供出院提示提醒病人服藥、覆診跟進,希望減少他們重新入院的可能。他近年亦與醫管局合作,設立AI系統幫助膝關節炎患者於家中做運動。
柯自言現時將所有時間投放於醫療健康及人因工程學的研究,自己非醫生出身,因此研究醫療儀器及設計可能有時不能「落地」。他認為由醫療背景出身的醫生和護士學習人因工程學較佳,「(我)天天走去巡房,一定學到很多不懂的醫療東西……但你說再快一點,就找一個醫生或者護士(學習人因工程學知識)」。
零星講座難助實踐 籲制度化育才
柯嘉倫提到,醫管局曾邀請海外人因工程學專家開講座,醫學院亦有於課程滲入人因工程學的元素,惟零星的講座難令醫護人員實踐概念,希望未來有人提供資源,培訓醫學生及醫護成為人因工程學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