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美君
閱讀入門:窗外的風景

[2016.09.28] 發表
(圖:資料圖片)
(圖一)(圖:投稿學生提供)
劉偉成(圖:受訪者提供)
書名:《寫在窗框的詭話》

【明報專訊】

「我其實曾經很害怕窗外的景色,因為我曾經聽過一個少年的故事,她住在窗外多年。」——張美君(1959-2015)

(曾任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系主任及副教授),〈住在窗外〉,《寫在窗框的詭話》

■學生投稿(圖一)

溫熱的夜晚,獨自在屋苑附近的商場逛一圈,然後選擇了一條較僻靜的路回家。夏日的夜空黑壓壓,加上四周的濕氣,沉甸甸得好像一塊濕了的巨大海綿。我低頭匆匆地走著,直到發現前方不遠處閃出清涼的冷光,走近一看,發現那是幾扇掛在高牆上的大窗戶。我揚起頭往窗內窺望,只見白漆窗花把老人院的藍牆分割成幾塊。確切地說,牆其實是灰藍色的,一種僵硬的、了無生氣的藍。牆上用黑色油漆粗糙地畫上了幾隻往外飛的鳥兒,轉頭看到「XX安老院」字樣的招牌——被圈養在高牆內的,應是一群羽翼已衰的老雀。我踮起腳尖,靜靜聽窗內的聲音。殘舊的天花吊扇旋轉時發出的低沉聲響,已是整所房間唯一的聲音,四周死寂得似失去了生命。

第二天下午,我又駐足窗前,窗內依舊是寂靜的,沒有聲音,沒有光影,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望著這棟被遺忘的建築,我驚覺它像一座墳墓,與真正墳墓唯一不同的,或許就是那扇高高的窗。那窗的用途是什麼?是聯繫內與外的橋樑,讓窗內的人能看到外面,也讓窗外的人能看到堶情C然而這扇窗似乎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現在只是在提醒人們,內埵酗@群需要空氣的人而已。窗外的天空是蔚藍的,將窗內那片人工的灰白映襯得愈發可笑兼可悲。

李倚湘(荃灣官立中學,中五)

【文章經編輯刪節】

■點評

劉偉成欣賞作品中以老人院的窗作為中心意象,並圍繞它拓展出三個層次的對比。第一層是一般與獨特之對比,劉偉成說作品寫出老人院窗口的獨特性,「營造老人院彷彿被孤立到社會邊緣的印象,令讀者感到荒涼,例如文章第二段寫窗是聯繫內外的橋樑,強調窗內還有小撮人渴求流通空氣,刻意營造『活死人墓』的氛圍」。第二層是年輕與垂暮的對比,通過年輕的眼光觀察老人院垂暮的景象,「這層對比可達至兩個效果:一是為荒涼感注入生氣;二是將外在的觀察拉到切身的感悟,提升情致」。最後一層,是窗內與窗外的對比,以窗外蔚藍色的天空對照院內灰白色的裝潢,劉偉成認為,對比能夠拉闊意境,令年輕和衰老兩面產生互相諷喻的作用。同學的文章結構完整,但文中沒有提及老人院內的人,不知道意味著什麼。如能寫窗內的人,內容會更加豐富。

■劉偉成

作家、詩人、現職啟思出版社出版經理

曾獲青年文學獎及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著作《持花的小孩》獲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推薦獎

■劉偉成之選——張美君〈住在窗外〉

我其實曾經很害怕窗外的景色,因為我曾經聽過一個少年的故事,她住在窗外多年。這則故事好像有點匪夷所思,卻又尋常不過。

那年冬天,快吃完晚飯,夕陽快下山時,我跟爸媽說:「家堣蚗膜F,從今天開始,我要到我們翠屏道村的公屋單位住,好讓有點私人空間,準備明年的公開考試。」我看見自己理直氣壯,振振有詞。怎料兩老立刻大力反對,絮絮叨叨的分析,因為那堛v安不好,雖然大哥也住在那堙A但他要上夜班,你一個女孩子在晚上自己一人很危險。我們因此吵了一大頓。……我在路上不停的走,到了路的盡頭折回,驀然看見父親站在遠處,原來他一直跟在後頭。在暗黃街燈闌珊處,看見他那黝黑的臉烙印著勞苦和貧窮,我登時哭得更厲害,頓時把所有的問題跟眼淚一併吞到肚堙A一言不發,緩緩的跟著他回家。

過了不久,我便住在窗外。

父親的僭建計劃蠻有創意,他請裝修師傅將家媞峏衁熊﹞l拆掉,在睡房外加建一個黃色的花籠,黃色是他選擇的,屋內的窗子便成了花籠的窗子。那是一個三呎闊十呎長的空間,是我窗外的房子。我有一張三呎的書桌和一張兩呎闊可以摺疊的尼龍床,朝桁晚拆。在這僭建的空間堙A度過許多寒暑。住在窗外,我毫無選擇的與天地星宿同眠。雖然把夏天關在窗外,但夏天卻肆意的滲過鐵籠的外皮走進來。還記得我們的家向西,我的房間就像蒸籠一般,叫人像熱窩上的螞蟻,坐立不安。

過了許久,這少女成長了,僭建的花籠也隨著雙親的逝去銷聲匿跡。只是她仍然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窗內窗外原來是個奧秘。原來有些籠是建在室內的,連與天地星宿同眠的奢侈也沒有。原來不單單是一窮二白的人才會僭建的,富人高官鄉紳議員也與僭建結下不解緣,只是他們的孩子不一定需要在電視機旁做功課。

……

這個仲夏夜,我又再次在恐懼中瑟縮在窗內,把夏天關在外面,鑲嵌起來像看畫一般看窗。怎料在玻璃漆黑的深處,看見住在窗外的少女在黃色花籠內靜靜看書,好像是讀一本瑪雅人寫的關於2012的書,坐在旁邊搖著扇子的是皮膚黝黑的父親,二人一言不發,在窗外度過這寧靜的仲夏夜。(節錄)

■推介原因

劉偉成認為,張美君的〈住在窗外〉,除了抒情,更是情理兼備,以理說情,「從自己的感情出發,延伸到時事,有情亦有理,同時亦帶出衡量法理人情的矛盾」。他說作者將文章延伸到社會時事的層面,令內容更加豐富,「在室內僭建,看似與人無干,實際挑戰法理……」,但怎樣衡量法內外的人情?爸爸犯了法,但他為女兒僭建,對作者來說仍然是一份溫暖。

文章多處互相呼應,提升了情感。例如節錄第二段,作者寫小時候因無法安於在狹小的家內溫習,跟父親吵架,憤然離家,父親因為擔心她而遠遠尾隨;文末作者再寫看到窗外仍是少女的自己與父親親近地相處著。劉偉成說:「(這呼應)令人慶幸作者的努力始終沒有白費,覓得一室安穩,前文累積的點點控訴也迅速化掉,讀者的情緒也彷彿隨『大團圓結局』得到安撫,給文章(情感)帶來昇華的作用」。

■寫作手法

反語

反語又稱「倒反」,指字面意思和實際想表達的相反,能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增強情感的表達,令文章更耐人尋味。如〈住在窗外〉節錄第四段作者寫自己住在「花籠」,本是不自由的象徵,卻表現能在窗外「與天地星宿同眠」的自在。

文:郭沛U

圖:資料圖片、投稿學生及受訪者提供

更多教育
趣學古人:朝廷討逆 韓愈立戰功
【明報專訊】■韓愈金句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求學怕學得不夠多,怕不能明白箇中意義,也怕自以為學夠... 詳情
遊玩趣題:二孩政策
【明報專訊】人滿為患曾是中國所懼,所以因此中央政府在1979年推行了「一孩政策」。時致今日,中國逾13億總人口仍是全球之最,不過生育率卻處低... 詳情
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1 時致今日(第3行)→至 比例失衝(第7行)→衡 醞攘多時(第7行)→釀 高膽遠矚(第17行)→瞻 永... 詳情
詩情有煒:單戀•失戀
【明報專訊】失戀時映入眼簾的點滴事物,看似無情,卻彷彿處處載著愁緒。另一首早期的楚歌體情詩〈麥秀歌〉,紀錄在《尚書大傳》和《史記》中。 ... 詳情
(P2)
【明報專訊】There have been reported sightings of fireflies in urban Hong Ko...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