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0.31
    星期四

時事議題:香港文化政策爭議

[2019.10.31] 發表
全港最大型古蹟保育項目、俗稱「大館」的前中區警署建築群,歷時逾10年完成活化,於2018年5月正式開放。圖為「大館」的開幕禮表演節目。
2016年藝人黃子華伙拍陳法拉演出的舞台劇《前度》,門票正式發售首日售票處曾出現逾百人的人龍。
閉館4年擴建的香港藝術館(圖),將於2019年11月重開,除外觀不同外更增設新翼,館長譚美兒預計,重開後可同時舉行11個展覽。

【明報專訊】香港過去常被詬病文化氣氛淡薄,甚至被稱為「文化沙漠」。然而近年香港捲起一股「文青」潮流,不少青年結伴欣賞影展、參觀文創區及藝術工作坊等。文化及創意產業是政府2009年提出的六大優勢產業之一,政府以分配資源、建設硬件措施等,建構本地的文化產業。

.文化及創意產業就業人數(見表)

.藝文節目、展覽數量(表)

.表演及電影藝術節目總觀眾人次(圖)

■爭議1:

資源分配是否足夠?

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政府總開支為5579億元,用於文化藝術的開支預計約48億元,佔總開支約0.9%。當中公共圖書館及活動、公共演藝場地及節目佔開支最大比例,分別約為12.83億及12.47億,共佔支出約53%,而有關文物、博物館及展覽的支出為9.74億,佔約20.3%。

為推動文化藝術,2019/20年度財政預算案計劃撥款2000萬元,額外為150部電影孤本和電影菲林數碼化,另撥款約1.7億元於未來五年舉辦大型世界級表演藝術節目。此外,2018/19年度藝術發展基金撥出456萬元以支持88個文化交流項目。

相關意見

除電影業外,預算案對其他創意產業則支援乏力,如電視、音樂、出版等,均未見針對支援措施,特別是出版界多年要求撥款落實「授借權」、支援業界參加書展的訴求等,均未見回應,在環球經濟不明朗下,更應大力加強對創意產業的支援,推動經濟多元發展。——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馬逢國

商界理應是藝術發展的主要持份者之一,但過去香港商界覺得藝術與他們無關,漠視對藝術的支援。香港要進一步發展藝術,把藝術從小眾變成大眾,商界是否有心支持,是未來成敗的關鍵。在推動商界資助藝術活動方面,香港比紐約、倫敦、東京落後得多。——香港藝術發展局前副主席李偉民

■爭議2:

藝團資源分配不均?

九大藝團包括香港管弦樂團、香港中樂團、香港話劇團、中英劇團等,是香港唯一直接接受民政事務局恆常資助的旗艦演藝團體,2019/20年度資助金額總計約4.03億元。2019/20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向藝團增撥5400萬元資助,當中有3700萬元為增撥資助予九大藝團。

另外,政府通過香港藝術發展局提供各類資助,以及康文署提供的場地支援和表演機會支援中小型演藝團體及表演者。如藝發局的年度資助、計劃資助、藝術空間資助等。

相關意見

(財政預算)只照顧本來已獲政府資助的藝團,忽略未「上車」的新進或獨立藝團;資助集中在少數藝團;未解決中小型藝團的困難,藝團之間是「富者愈富」。——「文化同行」訪問文化界關於《2018/19

年度財政預算案》意見

外國的樂團很多也不需倚賴政府資助,錢來自財團。香港也有職業樂團,藝發局的撥款主要協助中小樂團,希望扶助它們成長,有朝一日也變成職業大團。——鋼琴演奏家閻韻

■爭議3:

只建場地,欠其他配套?

政府近年興建不少有關文化藝術發展的基建硬件,如香港藝術館自2015年開始裝修工程,將於2019年11月重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預計2022年落成。另外,政府推出「青年共享空間計劃」,讓已活化工廈和商廈的業主撥出樓面,透過非政府機構營運,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予青年藝術家和創業者。

相關意見

據2015/16年度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香港共有逾8000場展覽及表演等,與表演及電影藝術接觸人次高達370萬,而這之間的場次有七成是收費的,由此可見,香港人來到嶄新的場館、有了新體驗後,對藝術的參與率愈來愈高。——香港藝術發展局

行政總裁周蕙心

香港必須先有文化軟件,軟件才是文化藝術的靈魂,才配得擁有全面的文化藝術硬件。政府應積極發展其他文化藝術配套,如支援非主流藝術工作者及團體、發展街頭藝術、加強中小藝術團體把文化藝術帶入社區,讓更多市民接觸文化藝術。──公民黨《文化軟件發展意見書》,2014.06

■爭議4:

人才培訓是否足夠?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演藝學院等院校為學生提供藝術培訓,而近來新建設的文化設施如西九文化區、大館等為藝術行政人才及表演藝術工作者提供就業及表演機會。立法會議員馬逢國2016年指出,本地藝術工作者(包括表演者、幕後工作人員、行政人員)薪酬待遇普遍偏低。他表示,有意見指出雖然不少藝術工作者為理想而堅持留在文化藝術界工作,但因薪酬待遇長期偏低和事業發展欠缺前景,文化藝術界不斷流失人才,不利本地藝術長遠發展。此外,現時很多專業藝術團體的表演成員不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人才,例如香港芭蕾舞團的6名首席舞蹈員及4名獨舞員,有9人來自內地,1人來自古巴。

相關意見

鄰近地方如台灣及韓國,演藝團體成員的本地人比例皆超過七成。香港本土人才不太投入本地的創意文化藝術事業。我們只有類似演藝學院的學校,提供已完成中學課程的青少年的演藝課程,這相比其他地區及國家的孩子從小接受培訓,都來得太遲了。──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總監黃金耀

截至2015/16年度,政府已透過撥給康文署和藝發局的8500萬元撥款,提供約450個培訓名額,內容涵蓋本地實習、海外文化機構暫駐/實習、獎學金及藝術行政人員培訓課程。除加強人員培訓,我們更致力支持藝團發展,讓它們有資源聘用合適的藝術行政及其他藝術人才,為藝術工作者營造更有利專業發展的環境。──民政事務局長劉江華

[通通識 第605期]

更多教育
時事議題:全球化撞擊香港文化
【明報專訊】香港為國際都會,文化全球化同樣影響香港,如茶餐廳售賣的西式餐點配合中式食材、粵語樂壇的多元曲風、中西風格的建築等,皆展現出獨特的... 詳情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香港文化政策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全球化 .顧問教師: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通識科主任 李維... 詳情
建政70:中國改革開放  迎全球化挑戰
【明報專訊】新中國以社會主義立國,直至改革開放以後才正式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外政策由「引進來」至「走出去」,再開始建設一帶一路。全球化浪潮對中... 詳情
摘星拆解:市區重建引發衝突?
【明報專訊】◆新聞資料 特首宣布計劃徵收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及竹園聯合村以興建公營房屋,其中茶果嶺村有數百年歷史。有在村內土生土長的村民... 詳情
題型拆解:建議題解說 4層次
【明報專訊】雖然文憑試通識科考題不是每年都有「建議題」,但卷一及卷二均可見其蹤影,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它便會出現,具備一定的「曝光率」。因應題目...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