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4
    星期二

文言遷移:蘇洵宇宙的平行歷史——〈六國論〉的內容與論證結構

[2021.05.04] 發表
圖b
圖c

【明報專訊】背景

唐亡之後,中國歷史進入最紛亂的時代之一:五代。後唐軍閥石敬瑭叛變,向契丹(後稱遼國)借兵,滅了後唐,做了後晉的開國皇帝。作為回報,石敬瑭竟割讓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天北京在內河北山西一大片土地)給契丹,還不知恥地自稱兒皇帝,奉契丹為父。

後周世宗(歷史教科書忽視了的亂世英主)曾收復部分失地,宋代結束了五代亂局,固然一心恢復全部領土,遼人也要佔回周世宗收復的土地,兩國由是征戰了四十多年。國際關係從來表面你死我活,內堥銋磥牴滷K使談判,終於在公元1004年,宋遼達成和約,簽訂了澶淵之盟,開創了之後一百年的和平。

宋代士人和官員,如蘇軾弟弟蘇轍,大多認同澶淵之盟,不認為是屈辱條約,而是有效益的平等國際協議。對宋人來說,底線是:不能割讓土地,絕對不可踰越;而對遼金錢援助,倒可商量。至於石敬瑭遺留下來的領土歷史問題,盟約採擱置爭議的做法,維持當時現狀。

不過,有少數人反對,包括蘇洵、蘇軾父子,他們不滿每年援助遼國銀幣和絹匹,而且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未回歸的土地。〈六國論〉便是蘇洵藉戰國史事借古諷今批評澶淵之盟的政論文章。

內容結構

〈六國論〉結構有三環節:提出六國被秦滅亡的真正問題和原因;根據這原因提出可能改變歷史的解決方法;以及借六國歷史教訓勸諫當世宋室如何面對外侮。

【1】因果關係

蘇洵先提出秦亡六國的真正原因,乃六國割讓土地給秦國,而非關軍事力量比秦國弱。其中分兩種情G,韓、魏、楚是亡於直接割讓土地,齊、燕、趙則因唇亡齒寒,間接亡於韓、魏、楚割讓土地。

蘇洵分別闡述兩種滅亡情G的因果細節。割讓土地的後果,不但強秦弱己,更養大秦國慾望。蘇洵直接抄引《戰國策》說話為類比,指出兩後果之間的惡性循環,以至割讓土地的韓魏楚三國必然滅亡的唯一終局,同時論證了秦亡三國非全因軍事力量。

至於間接情G的齊燕趙,則各有國情:

(1)齊國被秦國收買,起初,秦國滅韓時,齊國沉默了,當秦國滅趙魏楚燕的時候,齊國沉默了,最後當秦國來滅齊時,再也沒有諸侯可以為齊抗秦了。

(2)燕國太子丹怨恨兒時好友嬴政翻臉不認人,催促荊軻行刺,是先私讎而後國家之急,沒有抗秦全盤計劃,倒加快了秦國滅燕的步伐。

(3)趙國本是六國中抗秦軍事表現最亮麗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另三人是白起、王翦和廉頗)更是秦國眼中釘,後來秦國用了古往今來最省力的計策,散播假新聞,謠傳李牧通敵。天下君主,只要聽說臣子造反,智商即回復赤子水平,竟處死了李牧,三月後,趙亡。秦亡齊燕趙,非全因軍事實力懸殊,更是三國政治方略不濟,又被割地的韓魏楚連累,最後給逐個擊破。

【2】問題——解決關係

蘇洵既辨識出六國破滅真正原因,遂想像一個平行時空,在這個蘇洵宇宙堙A韓魏楚三國沒割讓土地,齊燕趙三國改變了政治策略,六國組成聯盟,在與秦國的終局之戰中,也許,灰飛煙滅的,是秦國,改變六國失敗的宿命。不禁令人浮想聯翩,在那個秦國沒有統一六國的宇宙堙A今天會是怎樣的世局?

【3】類比關係

蘇洵的目的,不在改變歷史,而是改變未來。他認為當時宋室的處境與六國的歷史相似,面對外敵,以輸送利益止戰。人們從歷史汲取的最大教訓,就是不會從歷史汲取教訓。蘇洵希望宋室汲取歷史教訓,明白以下道理:「宋室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契丹、西夏,賂契丹、西夏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以賂契丹、西夏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契丹、西夏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北向,則吾恐契丹、西夏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六國論〉歷史分析不少襲自《戰國策》抗秦派見解,談不上獨特。但〈六國論〉特色在於借古喻今,把《戰國策》重新書寫到當世的政治語境之中。

但蘇洵正確嗎?難說,歷史沒有如果。不過,後來宋徽宗(歷史教科書把它塑造成文弱之君,其實恰恰相反,他很想有作為)真的撕狺F澶淵盟約,聯合金人攻遼,結果自己和兒子被擄,北宋也跟虓壑`了。蘇洵有知,當作何感想?

(圖b)

論證結構

〈六國論〉的論證結構建立在內容結構上,內容結構是「說」,論證結構是「論」,論,必然以說為基礎。

(1)〈六國論〉花最多篇幅分析六國滅於秦的原因,先破「兵不利,戰不善」,再立「弊在賂秦」,並以道理(韓魏楚)和史例(燕趙)解釋了為何非關兵戰,以及賂秦力虧的因果關係。這是因果論證 (argument from cause and effect)。

在因果論證中,引用了抱薪救火的比喻,類比賂秦力虧以至破滅方止,這是比喻論證 (argument from metaphor)。

(2)有益之事宜多做,有害之事不應做,既然賂秦力虧,當然必須放棄,改變策略,以求好後果。這稱為後果論證 (argument from consequence)。

(3)以六國類比宋室,六國的失敗與可能勝算,也是宋室的可能失敗與勝算。這是類比論證 (argument from analogy)。

說明須透徹理解,論證須批判思考。以上三項論證,是否充分夠說服力?一、秦滅掉六國,還有沒有其他歷史原因?二、六國合力抗秦,便是最優策略?三、六國歷史與宋室處境是否可以比較?這些針對特定論證的批判問題 (critical questions),是讀者須思考的責任了。

(圖c)

文:林葦葉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中文閱讀教學與評估、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習、中文教育網絡分析應用等。)

[星笈中文 第029期]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