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參與活動「拉扯」 NGO:掛心家庭「來了好像無照顧」
【明報專訊】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2021年啟動,項目主管蔡蒨文認為「清潔工只是其中一個身分,值得更好對待」,冀在勞資角力以外,透過社區參與緩減工友勞損,改善工作環境及提升勞工尊嚴。
調查指四成捱痛工作
團隊去年訪問調查發現,四成工友捱痛工作,而四大壓力來源則包括惡劣天氣工作、處理重物、市民觀感,以及外判商和食環署監察。同工羅慧玲說,團隊舉辦量血壓、拉筋班等活動,又帶甚少旅遊的工友到海洋公園。
蔡蒨文說透過陶藝班、種植活動,工友可沉澱思緒,但難在游說他們參與,「本身(工友)有種拉扯,來了好像無照顧家庭」,但團隊會從切身健康需要入手,引導工友參與其他活動。
原慣認命 「成功爭取」信改變可能
蔡蒨文又說工友習慣「認命」,但近幾年曾成功與工友爭取權益,讓他們相信改變的可能。曾有工友被拖欠防疫津貼,團隊陪他們到立法會申訴,看到工友愈說愈流利,也主動開會商量對策。有當時參與的女工後來轉職地盤,遇上欠薪時更組織同事去馬路抗議。
近年工會不再活躍,蔡蒨文認為「論述變了」,維護權益不止是資方責任,也可透過社區參與改善工作環境。為了讓工友感到被重視,團隊邀請他們參與改建臨時垃圾站和清潔設備,又邀請工友到中學分享,教同學掃地,提升工作認同感,「工友覺得是小事,原來在同學眼中是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