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推醫生雙軌制 可兼大學教研 盧寵茂稱鞏醫療樞紐 醫衛局信利吸人才
【明報專訊】醫管局與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兩所醫學院合作,為醫教研人才推出專屬雙軌發展途徑,容許公立醫院醫生同時到大學任職,身兼臨H及教研工作,目前已有5名專科醫生通過甄選參與。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稱雙軌發展締造更有利培育臨H教研人才環境,鞏固本港作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地位。醫衛局表示各地正「搶住要」醫生,需令本港人才競爭具優勢,相信推出計劃後本港醫療人才庫「只增不減」。
首階段瑪麗威爾斯兒童醫院推 5人已參與
雙軌發展途徑首階段於兩間大學教學醫院(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及香港兒童醫院推行,由相關專科部門主管推薦,大學會各以三級制頭銜聘用醫生,合約及聘用條件續由醫管局提供,薪酬由醫管局及大學按臨H及研究比例支付。
醫管局今年3月起物色同事參與新發展途徑,其中4人為兒童醫院醫生,會到港大醫學院任客座臨H副教授及客座臨H助理教授,研究範疇包括兒童惡性腫瘤、造血幹細胞移植、新生兒深切治療等。另一名新界東醫院聯網醫生於中大醫學院任臨H專業顧問,專注痛症管理及深切治療診治和研究等。
港大醫學院及中大醫學院分別表示,目前分別有2名及4名醫生正申請計劃參與教研工作。中大醫學院副院長吳國偉稱,預計多名來自新界東醫院聯網內科、耳鼻喉科及急症科的醫生今年內參與雙軌發展途徑。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稱,首批醫生4月已到大學履新,亦有逾10名醫生有興趣申請。
最少三成時間教研 盧:相輔相成
鄧耀鏗稱,參與計劃者由部門主管推薦,甄選時主要考慮醫生臨H及研究質素,不設限額。他說會提供一定工作範圍予醫生,醫生約三成或以上時間參與教學及研究,會保留彈性予大學及部門,相信計劃有利醫生晉升。至於參與新途徑醫生是否可看私家症,鄧稱希望相關醫生主要投放時間於教研。
盧寵茂稱,臨H工作與教學和研究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期望雙軌發展途徑能讓更多有志參與教研工作的醫生實現抱負,其中建立雙軌發展途徑為培育臨H教研人才締造更有利環境,配合籌備成立香港藥物及器械監管中心及籌建第三間醫學院等,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地位。
醫衛局副秘書長麥子濘表示,不時聽到非本地培訓醫生希望來港發展臨H之外,亦能發展研究。她說不同國家及地區「搶住要」醫生,當局決心締造有利環境,令人才競爭具優勢,推出計劃後人才庫「只會增不會減」。她形容今次計劃屬制度突破,相信可逐步建立人才良好生態,參與醫生會較聚焦醫教研融合,大學醫學院會提供教研支援。
醫局稱人手改善 林哲玄籲確保不損服務
至於醫生花更多時間於教研,會否影響臨H發展甚至直接轉投大學,政府及兩間醫學院代表均表示會保留彈性予醫生選擇去向。鄧耀鏗相信醫生需體會後才能決定未來發展,目前醫管局有30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流失率已減少,在人手改善下有條件讓醫生參與計劃。
醫衛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表示公院有不少病例,能為臨H研究提供豐富資源,但一直以來醫生工作十分繁忙,公院也無研究方面的支援,故同時兼顧醫研不易。他認為整合資源後可擴大臨H科研規模,吸引有志於科研的醫生加入,但醫生分攤部分工時於科研,局方必須作出相應安排,確保臨H服務量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