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銜不同「榮譽教授」 中大料助爭科研經費
【明報專訊】醫衛局副秘書長麥子濘稱,為醫教研人才推出雙軌發展途徑下,大學授予醫生的教授名銜與以往榮譽教授名銜不同,並有大學支援,是集兩個路徑於一身。有在公立醫院服務27年、專注兒童罕見病及腫瘤科疾病的醫生表示,由於工作性質是治療複雜疾病,為患者治療期間亦同時研究治療新方法,希望參與雙軌發展途徑能進一步貢獻。
參與醫生專職「奇難雜症」 盼科研突破
首批參與雙軌發展途徑的醫生當中,兩人均是由大學教授鼓勵下參與。在醫管局工作27年的兒童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卓家良,參與計劃後同時為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客座臨H副教授。他負責腫瘤科、血幹細胞移植及罕見病治療,形容是兒童奇難雜症,當中需要找尋答案提升治療效果,研究可提供出路,提升病人治療效果,故參與新途徑。
將於下月參與新途徑的威院耳鼻喉科專科駐院醫生楊駿文,第一個學士學位是在美國讀心理學,第二學位才讀醫,目前專門發展鼻咽癌、鼻竇炎及嗅覺等多發疾病的研究。他說兩個學位令他體會到研究是職業生涯核心,但研究亦可能過於專門,因此醫學訓練必不可少,希望研究可令鼻腔及顱底外科技術不斷進步。
麥子濘提到,新職銜專為雙軌發展醫生而設,與現時公院及私家醫生榮譽教授名銜不同。中大醫學院副院長吳國偉稱,具本港大學醫學院頭銜可幫助醫生在國際會議上交流,「如果個頭銜係大學,人]對你嚘A度都唔同」,從而獲參與多中心及跨國研究基金的機會,亦對爭取科研經費有幫助。
學者:設「保護時間」加快科研發展
吳國偉表示,不少醫管局醫生亦負責教書,「做研究可能after 5、after 6(下午5至6時後)才有時間入實驗室,做到三更半夜」,雙軌發展途徑則劃定可觀時間,「有個『保護時間』可做研究」,相信可加快醫生的科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