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冼村拔釘經驗加快廣州城市更新 專家:清拆贏樓市信心 成全國範例
【明報專訊】被稱為廣州天河區「CBD最後傷疤」(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業區)的冼村早前清拆最後兩幢「釘子戶」村屋,令這個延宕15年的城中村改造項目終可全力推進,亦是廣州首次利用「依法動遷」處理拆遷事宜。專家指出,冼村清拆可為廣州樓市贏得信心,而「冼村經驗」(見另稿)亦可供其他城市更新項目參考,具全國性意義。現時廣州黃埔、白雲等區皆有城中村採用類似模式「拔釘」。
明報記者 林迎
「今天正式拔掉全部釘子戶,大快人心,從此珠江新城中區不會再破破爛爛了……」小紅書用戶「冼村鄉下仔」在7月20日最後兩幢村屋清拆之日發帖道:「大家也不需要為0.1%的釘子戶可惜,99.9%村民都同意了,剩下的只有貪心。村民已經燒鞭炮慶祝了。」冼村改造地塊上原有1950幢村屋,2010年項目啟動,至今年7月20日才悉數清拆(見7月21日A11版),歷時15年。
黃埔荔灣番禺「拔釘」皆參考冼村
「冼村經驗」正在廣州其他地方推廣,令城市更新進度加快。現時,黃埔橫沙、荔灣東ヾB番禺里仁洞等城中村改造項目皆透過類似冼村的方式「拔釘」。橫沙截至7月還有8戶「釘子戶」,所有租戶需在7月底前搬離。而同樣在黃埔區的珠江村、新溪村,魚珠舊城更新改造項目的中儺Y片區、廟頭村第二、九、十四經濟合作社,皆已實現100%簽約率,楓下村已經全面清拆。番禺羅邊村簽約率逾99%,全村僅1戶未簽約。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形容冼村清拆是「里程碑式的突破」,是各種複雜利益反覆博弈、充分協調的結果,其典型意義超過了鄰近的獵德村。他對本報解釋,獵德村舊改當年處於廣州市政府為舉辦2010年亞運會、建設珠江新城的關鍵時刻,政府「全力以赴」投入的模式不可複製;而冼村舊改在亞運後全面啟動,村民胃口被吊得很高,且主導冼村舊改的村委會領導與當時上級官員有利益輸送,村委會改選後互不認帳,利益和矛盾十分複雜。
彭澎說,冼村經驗對發達地區、CBD、利益錯綜複雜的地區都有啟示,有一定全國性意義,而冼村成功清拆將令廣州城市更新提速,「當前經濟形勢和房地產市場都不樂觀,冼村舊改取得進步,可以讓廣州其他舊改獲得新動力,為房地產和城市更新贏得信心」。他並稱,廣州城中村改造的另一塊「硬骨頭」海珠康樂、鷺江片區,也應借鑑冼村的依法拆遷,保障前後一致,按照房地產市場定價補償,並採用「滾動改造」的方式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