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雙非嬰論人才政策 梁振英促研人口變化
【明報專訊】政府早前表示截至6月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批出33萬宗申請,其中22萬人已攜同家人來港。曾質疑人才來港只為「拿身分」的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昨日再提出關注,稱人才政策「出現了類似當年雙非嬰的不確定性」,倡政府「客觀、認真和科學地」預測長期人口規模及結構變化。有議員及學者均贊成要全面研究。
本報向勞福局及領導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的政務司長辦公室查詢已來港定居人才及其家庭結構、年齡分佈等,及政府有否相關人口研究,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梁振英昨在社交平台表示,教育、醫療、住屋等規劃需以人口為依據,他關注人才的來港時間、家庭結構、對各類社會服務的需求,又強調政府應科學地處理問題,「社會要穩定,不能有太多太大的不確定性」。他表示,過去5年全港私人樓宇入住量變化不大,說明「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而是拿了身分證後全家返回內地」。翻查差估署資料,2022年私人樓宇入住量約1.4萬個單位,同年高才通計劃實施,其後兩年的入住量分別增至約1.5萬及1.7萬個單位。
研究員倡公布數據助衡量成效
據政府數字,截至6月約10.9萬宗高才通申請獲批。立法會議員、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尚海龍按協會會員人數推算,約三成高才、逾萬名高才通子女已赴港定居,不少人才因職位不足或不匹配、子女未成功叩門入學等,暫無法來港。他贊成當局研究來港人口、年齡中位數等,以規劃好產業及公共服務,挽留人才。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祥國認為, 推出人才政策前應規劃好追蹤研究,例如人才來港時間、配偶就業、子女求學階段等,以策劃社會配套及預測對社會制度的影響。他說政府掌握最全面數據,卻未公布詳細數字,只靠個別機構自行統計並不足夠,建議當局公開經濟貢獻等數據,衡量計劃成效,「現在只看『大數』是成功,但實際多少人來?就業如何?稅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