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直擊:取材大自然 竹器留印記

[2019.03.13] 發表
馬健聰
竹汗衣
抱籠(圖中)
戲棚
李敏怡(Kary)
林敏琪(Miki)
竹眼鏡
竹燈籠
竹手鐲
有女同學以類似編手繩的方法做出竹髮簪,並即場簪於髮上。
團隊曾到青年會書院舉辦相同的工作坊,圖中的手機座出自該校中一生之手。
學生把竹篾折成短枝,似乎在仿製蒸籠。
這組女同學做的是一支大型的竹製「公主神仙棒」。

【明報專訊】「我們希望從『看得見』的器物,發掘出『看不見』但又極具意義的記憶。」CnC教育總監馬健聰(圖)說。竹製品與昔日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而這些「看得見」的竹器,正好記住了前人如何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日常接觸到的文字,也在告訴我們:不同時空下,「竹」都與我們同在。

留下生活習慣 反映態度

CnC 2018年展開「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本年度的教育主題為「器物」,馬健聰說:「日常生活中,食具、家具、文具這些為了特定目的而製造的用具,都可以稱為『器物』,背後藏荌O憶。」記憶之所以「看得見」,是因為器物留下了人們生活痕[,我們可從中窺見前人的生活習慣,也反映了他們對待大自然的態度。

教育工作坊課程第二課「記自然」,探討了生活中的器物如何取材於大自然。泥土和竹是中國常用的天然材料,竹更是地位非凡,常見於文人墨客的作品中——竹子空心,可引伸為「虛心」;竹有竹節,象徵「高風亮節」;竹子耐寒且長青,具「不屈不撓」的精神,於是它與梅、蘭、菊合稱為「四君子」。

竹不僅「品格」好,也很實用,馬健聰表示:「中國人把竹(的用處)發揮得淋漓盡致,衣食住行基本上都離不開竹製品。」雖然昔日生活用品多採自於竹,但人們不會胡亂砍伐,到冬天竹材不易被蟲蛀時才伐竹,「這記住了以前人們對待大自然和取材有時的態度」。他希望計劃能鼓勵學生及公眾學會「珍惜」,「珍惜自己身邊的物件,和當中屬於自己的記憶」,並以新角度去欣賞事物。

千種竹器 古人智慧

馬健聰及CnC的活動導師李敏怡(Kary,圖)及林敏琪(Miki,圖)帶領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其中一班中二學生認識竹。竹是全世界生長得快的植物之一,每天可長高30厘米,學生大表驚訝。她們又蚞ル芠q猜中國人從古至今創造了多少種竹器,大家都答不上,她們遂解答:「由漢代(公元前202年至220年)至今,最少創造了一千種竹器,大至房子、椅子,小至筷子、牙籤都可用竹製。」看看我們的日常生活如何離不開竹:

衣物:竹汗衣

古人利用竹的涼爽特性,發明了這種隔汗內衣,用超過一萬支竹管串連而成。幼細的竹管透氣且能隔汗,古人會把它穿在長袍之下,避免汗水濕透外衣。我們現在不會再穿著隔汗衣,但竹纖維仍然是現代隔汗內衣的重要物料。

家居:抱籠

古代沒有風扇和冷氣,夏天時助人們散熱的竹製H上用品,除了竹蓆、竹枕,還有竹抱枕「抱籠」。抱籠用細竹篾編織而成,呈網狀,觸感涼快,古人又稱它為「竹夫人」。

建築:戲棚

香港每年的天后誕、盂蘭節等仍見人們用竹搭建神壇或戲棚,慶典過後就會拆卸。竹既直、輕且堅硬,又可循環再用,是搭建戲棚這類短期建築的理想材料。

文字:簡潔

同學寫作時,老師常提醒行文要力求「簡潔」,「簡」原指單片狹長的竹片,古時人們要將多片竹簡串連起來,方能組成一篇文章。竹簡比紙重,不易攜帶和收藏,為了節省竹片,古人寫文章時要從簡,「簡化」的詞義由此引伸而來。

動手創作 紮出記憶

上完課,來到學生最期待的竹篾創作環節!Kary和Miki先教學生一些簡單的竹器製作手法:「屈」、「編」、「扭」和「折」,然後學生兩人一組,領取膠紙和厚薄竹篾各一條,開始紮出他們「看得見的記憶」。Miki之前曾到不同的中學舉行工作坊,她說學生們「好正」,儘管不了解竹的特性,卻常常做出超水準的作品。Kary補充:「他們交流後迸發出新思維,例如有組學生用竹紮出籃球,旁邊的學生就紮出籃球架。學生設計的竹器並非天馬行空之作,都是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有衣架、雨傘、拉尺和手機座等。」

竹眼鏡

甘政德的組員是「四眼仔」,因而萌生製作「竹眼鏡」的念頭。不過製作不容易,竹篾太輕,做出來的鏡臂太短,佩戴時會掉到地上;鏡臂太長的話,佩戴時又會往上仰,眼睛無法對準鏡片位置。於是,他在鏡臂中間橫加一條竹篾,箍蚗Y部固定眼鏡。「竹眼鏡」研發失敗,但相信甘政德會記得今天學到的知識,他說:「之前我知道有即棄竹筷子,偶爾也看見竹製的椅。現在才知道,原來古人可把竹製成那麼多方便生活的用品。」

竹燈籠

「這個燈籠不是我的……」唐國舜未及在時限內做出完整的竹器,反而被同學製作的竹燈籠所吸引,令他想起剛過不久的元宵節,「很有節日氣氛」。他最欣賞燈籠的「竹絮」,覺得同學徒手將竹篾撕成「竹絮」裝飾很有創意。若可「改良」燈籠設計,唐國舜說:「想把(燈籠主體)中間的竹篾再(綑)密一點,會更神似,因為現在燈籠看起來比較薄弱。」他身旁的馬健聰也提出意見:「如加長手柄,就真的可以拿上街玩了!」

竹手鐲

徐穎蕎本身熱愛做手工,常用色彩繽紛的繩子編織手繩,這次她也使出「編織功」,挑戰以竹篾編扭製成手鐲!首次以竹篾做飾物,徐穎蕎的手鐲做工精緻,她也頗為滿意自己的作品。她說繩子比竹容易控制,「竹篾始終比較脆,扭到一半時會裂開甚至斷掉。而且竹比繩硬得多,不容易屈曲,幾經辛苦把它塞好,馬上又彈出來」。不過,編織竹手鐲只需一條竹篾,手繩則需要結合多根繩子,所花心思更多。

文:許婉焮

圖:曾憲宗、許婉焮、資料圖片、網上圖片、受訪者提供

[語文同樂 第369期]

更多教育
偽文心測:植物比喻君子
【明報專訊】網上曾一度流行「戀人分類」測驗,按戀人性格分為「犬系」、「貓系」等「動物系」男/女友。古代也有類似說法,古人卻是以不同的植物,來... 詳情
古文化談:中西老佛爺
【明報專訊】時裝界「老佛爺」Karl Lagerfeld早前「駕崩」,享年85歲,白髮馬尾、墨鏡、黑手套打扮的身影永遠絕[舞台。晚清亦有位「... 詳情
投稿園地:寶貴的一課
【明報專訊】文:袁悅童(嘉諾撒聖心書院,中五) 我叫丁一心,今年高中一年級。 我,是一名專業的跑者。 由於父母親均從事體育... 詳情
文字青春痘:戀愛篇
【明報專訊】情人節過了一個月,又迎來「白色情人節」。想向心儀對象訴衷情,又怕對方會被自己的熱情舉動嚇跑,不如利用文字感動對方吧。不過情書切忌... 詳情
【明報專訊】1. 你儂我儂 2. 相逢恨晚 3. 含情脈脈 4. 忠貞不渝 5. 情有獨鍾 6. 情竇初開 ...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