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吃太多
當心「橘黃症」

[2017.01.11] 發表

橘子吃多了會變「小黃人」?原來,橘子吃多了會得「橘黃症」,又稱胡蘿蔔素血症,在嬰幼兒中比較容易出現。

不同于黃疸,胡蘿蔔素血症的皮膚顏色傾向于亮橘黃色,汗腺分泌旺盛區域更明顯(如手掌、腳掌與鼻唇溝),不累及黏膜組織及鞏膜,因此眼白是不黃的。黃疸則為暗黃色,累及黏膜組織和鞏膜,眼白是發黃的。雖然飲食是兒童胡蘿蔔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但是一些疾病也可以導致其發生,如腎病、糖尿病、神經性厭食症、肝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因為這些疾病降低了 -胡蘿蔔素轉化為維生素A的速度,即便攝入正常量的胡蘿蔔素,也會因為不能轉化代謝而產生皮膚發黃。

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前體。過多攝取維生素A是可以導致肝中毒的,但是胡蘿蔔素不會產生該類中毒現象,因此即便皮膚發黃,也不用擔心肝中毒。減少或停止這些食物的攝入,皮膚變色就會自行消退恢復正常了。

-------------------

吃對早餐

讓你開心一點

剛起床就心情不好?這時吃點讓你開心的早餐很重要。英國營養學家羅博•霍布森認為,你可以通過正確飲食獲得好心情。

生可可加到粥裡

沒錯!你可以把巧克力當早餐!但是不要高興得太早,羅博只提倡食用巧克力最純的那部分,即生可可。生可可是可可最純粹的形式,它是極豐富的鎂元素的來源。而研究同樣表明鎂這種礦物質對於患有與情緒相關的經前綜合症的女士可能會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生可可同樣也是溫和的情緒增強劑苯乙胺(PEA)的來源。只要一勺便可提供PEA每日推薦攝入量的18%,將其添加到冰沙、粥或自製的能量球(比如用巧克力、燕麥等做成的球狀食物)中也不失為好的選擇。

穀物早餐不能少

雖然有些食物拿來當早餐可能不是最健康的,但是選擇高纖低糖的種類卻是獲取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的維生素B族的很好來源。要知道,維生素B1缺乏時,不僅會疲乏無力、消化不良,還會有情緒沮喪、反應遲鈍等表現。又如維生素B12不足時,會出現思維能力下降等情況。同樣它們還能提供在許多冬季膳食中缺乏的維生素D,要知道維生素D的缺乏容易增加季節性情緒失調的風險。

人們可以嘗試通過添加新鮮水果、堅果、種子類食物和乾果來提升穀物餐的營養成分的種類。

嘴裡嚼點乾果

羅博談到,對於許多女性而言,體內含量較低的鐵元素可能導致抑鬱症狀的出現,因此可以通過吃乾果來增加鐵到攝入量。

鐵元素含量低在女性中並非罕見,在這其中十幾歲的女孩受影響最大。鐵元素含量低會導致易累、疲倦和抑鬱。食用乾果能夠有效增加鐵元素的攝入,80克杏脯就能提供這種礦物質每日建議攝入量的15%。

可以將乾果添加到穀物、優酪乳中或者直接將其作為健康零食來食用。

吃點瓜補補水

即使在冬季月份,集中供暖系統卻能輕易將人們身體中的水分帶走,要知道脫水對於心情有著驚人的影響,它通過產生混沌感和無力感使人無法集中精力,保持水分攝入仍十分重要。

羅博建議食用瓜類來開啟新的一天。可食用水分豐富的水果,例如瓜類能夠補充日常膳食中所需的水分,增加維生素C,將瓜類當作早餐或者上午10點左右的加餐是及時補充水分的不二選擇。

-----------------------

乳酸菌無藥效

酸奶不治便秘

乳酸菌飲料是以鮮乳或乳製品為原料,經發酵制得的乳液中加入水、糖液等調製而成。

要想獲得益生菌的益處,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需要特定菌種,必須是對健康有益的菌種;其次得保證有足夠數量,腸道中有上百萬億的細菌,數量少了,產生不了影響,一次吃不到超過一億個活菌,一般很難有什麼健康作用,而且得在一段時間內連續服用;最重要的是,還得保證產品有足夠量的活菌能到達大腸。那麼,益生菌飲料有用嗎?

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進行了幾千項研究,針對促進消化、改善腹瀉、拉稀、增強免疫、過敏、癌症、女性健康等方面都有許多研究結果發表,但遺憾的是,益生菌產品對人體的健康功效大多沒有足夠的證據。

首先,益生菌的功能必須是「特定菌種」「足夠數量」「活細菌」才能實現,但實際情況卻是,益生菌飲料中的有益菌很難通過胃液進入我們的腸道發揮作用,即使通過胃液的考驗,最後進入腸道中的量也非常少。倫敦大學有研究對市場上的常見益生菌產品進行測試,調查那些產品是否和它們聲稱的一樣含有那麼多的微生物、這些細菌是否能夠通過胃部的酸性環境以及是否能夠到達小腸,結果只有一種產品中的益生菌能在胃酸環境中生存並且能夠到達小腸,但數量卻低於其聲稱的。所以,目前的益生菌產品可能對健康無法發揮好的作用。

其次,益生菌更多的只是一種輔助作用,不能發揮直接的治療作用,益生菌的研究也是為了配合藥物治療,而不是取代藥物。2005年,美國微生物學會召開了一個益生菌研討會,會議總結明確指出,迄今為止,絕大多數益生菌在人體中的使用對於疾病處理而言都是預防和支援性的,而不是治療性的。如果肚子疼、便秘,靠喝益生菌飲料還是很難起到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的,還是不要過度迷信益生菌有藥物的強效作用。

-----------------------

愛用多個社交媒體

小心抑鬱焦慮

美國一項日前發佈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使用較少社交媒體平臺的人,使用多個社交平臺的年輕人出現抑鬱或焦慮傾向的幾率更大,但目前科學家尚未對二者之間的導向關係得出定論。

從2014年起,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對1787名19歲到32歲的美國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他們對包括臉書、推特和優兔等時下最受歡迎的11家社交媒體的使用習慣以及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結果顯示,在平衡了諸如種族、性別、婚戀狀況和收入等影響因素後,受訪者中使用7到11個社交媒體平臺的人,出現抑鬱症狀的幾率是僅用兩個以下平臺人的3.1倍。 這一研究成果將正式發表在2017年4月號的《電腦與人類行為》期刊上。

主持這項研究的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媒體、科技和衛生研究中心主任布萊恩•普裡馬克稱,這項研究確認了使用多個社交平臺和抑鬱傾向之間的關聯,可為心理醫生在會診時提供參考。

研究人員分析,導致這種現象可能有三種原因:一是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間轉換這種多工動作本身就與認知困難和隨之而來的精神健康問題相關;二是各個平臺之間的潛在規則、文化認同和架設體系不同,因此在多個平臺之間轉換的過程會帶來負面情緒和情感;三是在越多平臺展現自己,造成社交失禮和尷尬的場合和概率越高。

普裡馬克同時表示,雖然使用多個社交平臺與抑鬱之間已被證明有關聯性,但二者之間誰導向誰還無法定論。 普裡馬克說:「當然目前還不能得出結論,究竟是具有抑鬱或焦慮症狀的人更傾向于使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舒緩情緒,還是這種在多個平臺尋求展示的努力本身會引發抑鬱或焦慮,但無論是哪種情況,目前的研究都是很有價值的。 」

更多 健康醫事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