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不同添成本 零食商盼兩地標籤互認
【明報專訊】本地零食公司僑豐行早於千禧年代初北上推廣旗下「EDO Pack」、「巨浪大切」等品牌,迄今內地銷售額已佔四成,其行政總裁黃偉鴻表示,兩地規範不同窒礙港商涉足內地市場,舉例食物標籤已需分開印,「香港用繁體字、內地用簡體字」,增生產成本。他期望特區政府推動兩地標籤互認、減貿易壁壘。
僑豐行現於京東、天貓等內地電商平台設旗艦店銷售餅乾、薯片等零食。黃偉鴻說,內地消費者對香港品牌信任度高,之前做市場調查亦顯示,內地消費者願為香港產品支付14%溢價。不過,他說兩地食品規範存明顯差異,或礙港企擴展市場,舉例僑豐行除了「零食包裝分開印」,亦需留意兩地食安要求,「例如香港禁用紅麴色素,而內地允許」,促請政府推展兩地標籤互認,讓兩地產品更易進入對方市場。
稱港府助推廣 勝過自賣自誇
僑豐行在近20年前北上推廣,當時內地市場仍以實體店面為主。黃稱,新冠疫情後電商平台成「不可或缺的銷售渠道」,「以前實體店和電商銷售比例是8:2或7:3,疫情期間變成一半一半,有時電商甚至佔比更高」。他說內地營銷方式轉眼迭代更新,「KOL、抖音、小紅書、直播、搜尋引擎優化,樣樣都要做,真的很複雜」,而在內地電商發展蓬勃下,特區政府協助推廣香港品牌尤其重要,「官方推動的活動比企業自賣自誇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