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講:暢所欲言有價?——Charlie Kirk之死
【明報專訊】我們遇到持不同意見者,應據理力爭,還是退避不爭呢?朋友間意見不合,最壞可能是吵鬧收場,但政治層面上的爭持不下,招來的可以是殺身之禍。
美國著名右翼評論員、總統特朗普的政治盟友柯克(Charlie Kirk)9月上旬到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作辯論巡迴演講,一名參加者問及美國槍械暴力氾濫的問題:「你知不知道過去10年美國有多少名嚴重槍擊案槍手?」柯克拿起米高峰反問「是否計算幫派暴力在內」之際,現場突然傳出槍聲,他頸部中槍,即時被抬離現場送院,最終不治身亡,終年31歲。
事件震驚美國政壇,猶他州州長形容是「政治暗殺」,特朗普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案發後33小時,當局拘捕了相信是兇手的22歲猶他州男子羅賓遜(Tyler Robinson),據選民紀錄顯示,羅賓遜父母是註冊共和黨人,羅賓遜則是無黨籍選民,惟從未投票。親屬指羅賓遜近年對政治愈發狂熱,近日曾在家庭聚餐中提及柯克即將前往案發的猶他谷大學。
■知多點
誰是柯克?
柯克生於芝加哥富裕郊區,高中開始熱中政治,大學休學後全身投入政治活動,18歲時創立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簡稱TPUSA),致力向大學及高中推廣保守派政治理念。去年總統大選,柯克協助特朗普拉攏年輕選民,自此二人關係愈見密切,不但獲特朗普邀請出席就職禮,更經常出入白宮。
柯克被認為是美國政治新星,其社交平台X擁有530萬追隨者,網上廣播節目The Charlie Kirk Show每月亦吸引逾50萬聽眾,別具影響力。他亦經常巡迴到各地校園與學生辯論。
■價值放大鏡
所謂「輸人不輸陣」,一於拗到底
雖說「相嗌唔好口」,但若盲目追求和諧,可能只淪為表面和氣,最終無法真誠了解彼此想法。大家若想跟朋友熱議社會議題,不妨仿傚唐代名臣魏徵。
《新唐書》載「(魏徵)有志膽,每犯顏進諫,雖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為霽威」,不論公事或私事,為了大局虓Q,只要認為太宗有不恰當之處,魏徵都敢於進諫;縱使太宗時會天威震怒,他仍毫無懼色,以理據說服太宗。一個敢言,一個從善如流,他們漸漸建立起信任,太宗多次請魏徵到臥室商量政事,請教得失;魏徵亦真誠表達己見,知無不言,最終成就「貞觀盛世」。魏徵死後,太宗傷心不已,對其他臣子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可見太宗對真誠討論意見的重視。
朋友相處甚或討論事情,最重要還是真誠坦白,只要雙方持有力理據,以理服己兼服人,辯論其實不一定是壞事。
就算不同意,也盡力和氣收場
政府廣告有云:「贏鰴鶗獢A輸鱄荇a,值得咩?」這句話中的道理,也適用於朋友關係上。孔子生於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似乎早就明白發表和接納意見的重要,他著《論語.子路》提醒「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儘管不認同別人的看法,仍能包容和尊重對方,相反小人硬要追求別人跟自己一致,終難以和其他人融洽相處。 他尊重各人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同時強調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包容,才能有效交流。
就算是萬人之上的天子也需兼聽意見,方能得到廣泛支持。《淮南子:主術訓》提到「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湯有司直之人,武王立戒慎之鞀」,古代帝王容讓臣子多方進諫,但仍覺尚有不足,於是帝堯設諫鼓,舜樹立謗木,湯設監察官員,武王備用警戒自己謹慎的搖鼓等,鼓勵百姓找出細微過失。
跟朋友意見相左本非大事,但過於堅持己見,缺乏體諒,不但無法交流,更是有損友誼。大方接納不同意見,才能辯明道理,增進智慧。
■格「價」二選一
你和朋友因某個社會或政治議題爭論不休,你會怎樣做?
文:袁志敏
圖:法新社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