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放大
 

其他新聞
學者:雨傘革命應叫雨傘運動
53華裔角逐市選創新高
華裔踴躍參戰 出線未必大增
拉夫﹕中文招牌議題傷族裔和諧
華裔競逐市選名單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要聞
 最佳結果﹕人大方案內調整
卑大學者分析運動肇因及化解路向

【明報專訊】「加拿大亞太基金會」就香港的「佔中風潮」進行分析,指出當前的動盪局面,肇因於香港的僵化政治體制難以回應年輕一代對貧富不均、缺乏機會的怨懟。分析文章建議設立長期性磋商機制,才有望解決目前的對立情況。

「加拿大亞太基金會」(Asia Pacific Foundation of Canada)最新一期期刊《加拿大-亞洲議程》(Canada-Asia Agenda翻譯),刊登出卑詩大學政治科學系的副教授蒂比興(Yves Tiberghien,右圖)對香港最新一輪的抗議風潮所作出的分析。

他的論文題目為:《解讀香港的雨傘時刻﹕希望、不確定性、以及邁步向前的可能途徑》(Making Sense of the Umbrella Moment in Hong Kong﹕Hope, Uncertainties, and Possible Pathways Ahead)。

曾經就香港回歸作出研究的蒂比興指出,香港人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對政治冷感。但卻令人驚訝的出現數以萬計市民佔領這一個城市三個地點的場面。

蒂比興認為,要解讀香港目前的局勢,需要首先認識「雨傘運動」並不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的重演。香港的社會秩序與制度沒有崩潰;新聞自由、包括社交網絡的自由,以及集會自由完好無缺。他指出,就算是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香港政改方案所擬定的方案,也沒有跳出中英聯合聲明的框框。

他又分析道,希望或擔憂香港的「雨傘運動」會觸發中國國內一場「顏色革命」也沒有根據。他認為,中國大陸之內對香港的抗議同情者不多。包括來自中國大陸的華裔加拿大人之間,對這些抗議的支持也不強烈。

他又指出,香港的「雨傘運動」缺乏集中領導。雖然有人幾番企圖領導及駕馭這一場運動,但均沒有成功。

蒂比興認為,這場運動的爆發根源自四個長遠因素,包括:

一﹕香港年輕人之間感覺上社會愈來愈不公平,而機會也愈來愈少。運動中有不少人效法的是「佔領華爾街」運動,所抗議的是整個經濟由一小撮商界精英所操控。

二﹕香港也有不少人憂慮香港愈來愈「大陸化」。訪港的大陸遊客大幅C升,不少人的購買力比普通香港居民還要高。過往的社會層次高下被顛倒過來。

三﹕對香港湧現的各項社會、環境以及經濟問題缺乏進展與改動,令不少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感到沮喪。紛紛歸咎於行政長官缺乏問責性,只照顧一小撮商界保守精英的訴求。

四﹕由此衍生出對「真普選」的訴求,希望加強問責,改善施政。他認為「雨傘運動」揭示出在1984年及89年設定的施政體制太過僵化,難以符合瞬息萬變的現代青年社會。

他也指出,香港目前的困局,也反映出「香港覺醒」與「中國夢」兩大表述之間的碰撞。蒂比興認為,89年天安門事件,加上年輕一代與北京沒有直接溝通渠道,更加深了雙方的對立情緒。

蒂比興認為,「雨傘運動」讓香港的管治危機更加凸顯。很難在一個星期內得到解決。最佳的結局是大家同意展開一段長達一至二年長的時間,進行磋商程序。最後「人大」定出方案得以改變,又或者是在「人大」方案之內作出調整。

他也呼籲香港的民主派與中國改革派之間構築更加深厚的聯繫,展現香港對問責與良政的訴求,其實這與習近平的改革方略有可能互相配合。

蒂比興指出,由於加拿大有30萬公民居住於香港,而且大部分來源地是香港。兼且有50萬名來自香港的人居住在加拿大,多倫多以及溫哥華在人脈上與經濟上與香港關係密切。加拿大企業與「佔中風潮」利益攸關。

加拿大的華文社交網絡與印刷媒體將華裔社群之間的不同意見暴露無遺。加拿大大學內不同來源地的華裔學生,對此問題也存在尖銳對立。

他指出,修補香港模式需要一套長遠的策略。回應香港社會的訴求,需要一套小心而又彈性的路徑。

 
 
今日相關新聞
最佳結果﹕人大方案內調整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