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資深殯儀從業員駱敏儀(左)表示,不少人認為香港社會思想較開放,但港人對喪葬殯儀的觀念較傳統。她與聖雅各福群會「後顧無憂」規劃服務經理岑智榮(右)背後的兩副棺木,以facebook及智能手機界面作設計,於2014年的生死教育博覽展出。
放大
 
(明報製圖)
放大
 

其他新聞
建政70:中港政策與港人生活素質
圖表拆解:退而不休的長者就業
星級例子庫:世界遺產
摘星拆解:牧牛惹火 燒世界之肺
美國人天天吃快餐?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時事議題:打破禁忌 改善臨終護理

【明報專訊】香港居民漸趨長壽,2018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2.2和87.6歲,但由於人口增長,整體死亡人數亦呈上升趨勢,死亡人數由1981年約24,900增至2018年約47,400,粗死亡率由4.8人(每千人計)升至6.4人。本港臨終醫療、護理、社會心理健康支援等服務的需求愈趨急切。

香港 臨終護理情G

妥善的臨終護理及善終服務可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死亡質量指數報告》(Quality of Death Index,下稱《報告》)由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發布,反映不同地方臨終護理水平的排名。指數以100為滿分,2015年香港得66.6分排22位,在亞洲中較台灣(6)、新加坡(12)、日本(14)及韓國(18)等排名低。《報告》稱香港的紓緩治療水平有待改進,社區支援的評分亦較低。

紓緩治療和善終服務不同,善終服務主要服務已屆晚期、即將離世的病人,而紓緩治療的服務對象更廣,包括患有危疾重症、癌症和非癌症病人。紓緩治療服務亦包括提供身心、社會和精神上的整體照顧及支援,如為病人提供家居護理、為家屬提供哀傷輔導等。

獨立記者陳曉蕾2015年於報章撰文回應香港於《報告》的低排名表示,香港早於1993年把紓緩治療醫學正式納入公共醫療系統,而1998年香港是亞洲首個地區確立紓緩醫學的專科資格,但回歸後政府並不重視臨終照顧,削減資源。

醫管局於2017年制定《紓緩治療服務策略》,就如何改善成人和兒童的紓緩治療服務釐定策略方針。醫院管理局轄下提供紓緩治療服務的醫院有16間,截至2018年12月31日,醫管局有逾360張紓緩治療病H。

◆其他地方情G

英國:紓緩治療納入健康體系

英國於2010及2015年的《報告》均排名最高,是全球率先提倡醫療善終服務的國家。《報告》指出英國的紓緩治療全面融入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內,社區亦見積極參與紓緩治療服務,如在部分英國社區,晚期患者可在特別護理安排下於家中離世,或可到社區護理之家及臨終關懷院接受護理。

台灣:亞洲首位

台灣於2015年《報告》的排名為亞洲首位,《報告》稱其紓緩治療計劃從2004至2012年增逾50%,升至77個,醫院的紓緩治療團隊由8隊增至69隊,包括腎科、腦科專家。台灣於「公眾參與」全球排名第5,當地的紓緩治療及生死教育致力打破討論死亡的文化禁忌。

◆知識增益

華人忌諱死亡

華人觀念影響港人生死觀。傳統觀念視死亡為禁忌,人們盡量避而不談,同時「喪親家庭不應參與喜事」、「白頭人不送黑頭人」等說法亦植根港人心中。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朱子穎於專欄指出,傳統觀念常叫孩子不要接觸及了解「白事」,當孩子面對死亡時,可能因從沒有得到教育及認知,對心理或會構成影響。

2008年,香港大學展開全港首項跨代死亡態度調查,調查比較3個年齡組別的人對死亡的態度和傳統觀念,結果顯示年輕人及中年人接受死亡的能力比老年人低。分析指出,年輕人及中年人因處於追尋理想、實踐目標的階段,害怕死亡會令他們失去一切,因此對死亡產生恐懼。

.預設醫療指示(圖)

■模擬試題

◆資料A:立法會文件節錄

當病人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後,可指示醫護人員不提供或撤去僅能延長死亡過程的無效用治療。法律改革委員會2006年曾有相關立法建議,政府2009年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諮詢公眾。不過,預設醫療指示仍被公眾視為忌諱,政府在2010年認為未適宜以立法形式推行有關安排,於是押後。

醫院管理局自2010年起以行政方式推行預設醫療指示,但市民對此了解有限,而醫生亦不熱中為病人的預設醫療指示做見證人,加上其他執行上的問題,公眾反應迄今頗為冷淡。

資料來源:立法會

◆資料B:各方意見(經修改)

政府:透過訂明預設醫療指示的法律地位,可達至尊重病人自主權,並保障醫療人員執行指示獲法律保障。

醫生A:向瀕死病人施予無效的維生治療,或對病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和痛苦,未必符合「病人最佳利益」。

消防處救護主任B:現時救護員只能按條例辦事,不能選擇是否為病人做心肺復蘇(CPR)。曾有家屬阻撓救護員為已訂明預設醫療指示的病人做CPR,但救護員無法不做。

非末期病患者C:曾在私家醫生見證下簽署預設醫療指示,欲記錄在公立醫院病歷卻被拒,公院兩名專科醫生亦拒絕簽署。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D:接觸過臨終病人的子女衝突,一個家人說病人有撤銷預設醫療指示,一個說沒有,救護員應該信哪個?

◆資料C:專欄文章(經刪節)

當「死亡」來到,成年人要忙茬B理各種身後事,也要處理身邊人的情緒。然而,如何幫助從來沒有死亡心理預備的孩子去面對這件突如其來的事,卻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特別是我們中國傳統思想,常叫孩子不要接觸、不要了解、不去面對「白事」,因此當孩子面對死亡時,由於從沒有得到教育及認知,對心理或會構成影響,亦可能會產生很多未知的幻想。或許,當刻問題不會浮現,但隨年歲增長,破壞力便會出現。

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裝備我們的孩子去面對人生不同的挑戰及苦難,因此,生死教育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學習課題。及早讓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的必經階段,讓他們了解死亡不止是負面的情感,亦可帶來很多正面的生命傳承和價值觀。

資料來源:〈寶貴的生死教育課〉,朱子穎,《明報》,2019.07.30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A,指出一個香港政府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的困難。

(2) 根據資料B及就你所知,指出及說明港府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在不同持份者之間可能會引起什麼衝突?

◆延伸回應題

(3) 「生死教育應由政府推動,並於小學教育開始。」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

(答題指引見另文)

■相關概念

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

生死教育(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醫學道德/倫理(medical ethics)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通通識 第598期]

 
 
今日相關新聞
時事議題:打破禁忌 改善臨終護理
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