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7.31
    星期五

提出「兩國論」 台前總統李登輝病逝
享年97歲 蔡英文:對台灣民主貢獻無可取代

[2020.07.31] 發表
1996年3月,李登輝當選為台灣首位公民直選總統,開啟台灣民主新篇章。圖為他和太太曾文惠向民眾揮手致謝。(法新社)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昨晚7時24分在台北榮民總醫院病逝,享年97歲。台總統府今日召開治喪工作會議,總統蔡英文稱其對台灣民主貢獻無可取代,務使儀典隆重。李登輝在任12年間,致力推動台灣民主化,是台灣首屆直選總統,亦因其對兩岸關係的主張導致外界評價兩極。

榮總醫院昨晚證實李登輝離世消息。晚上11時,遺體由病房移至醫院後方懷遠堂暫存。院方表示,李登輝自2月入院迄今174天,由於高齡並有多重慢性疾病,抵抗力弱,在住院過程中反覆感染,產生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最終救治無效辭世。

2月入院 抵抗力弱反覆感染

李在彌留期間一直有親人陪伴左右,綜合台媒報道,94歲高齡的李登輝夫人曾文惠連續兩天在他人攙扶下到醫院探視。昨晨消息稱李登輝嚴重腎衰竭,曾文惠亦在午間赴院,至傍晚6時離開,晚間7時許再到醫院,直到深夜11時20分才回翠山莊。主治醫生林永煬表示,李登輝與家屬之間關係非常緊密,即使身體虛弱,仍能以眼神與他們交流。

台灣總統府昨晚發布新聞稿表達「最深的哀悼與不捨」,稱李登輝在台灣民主歷程上的貢獻無可取代,他的離世是台灣莫大損失。蔡英文也在facebook表示已與其家屬通話,將全力協助辦理治喪,務使儀典哀榮隆重。

內地報道稱「病亡」

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大陸官媒第一時間發布李登輝逝世消息,迅速成為社交平台熱搜,官方則未有表態。《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發布微博稱,一個曾經在重要關頭推動台灣「去中國化」的關鍵政客「一定會在中國歷史上遺臭萬年」。《聯合報》報道,內地傳媒均用「病亡」一詞,介於報道蔣介石的「病死」和蔣經國的「逝世」之間。

1988年台灣總統蔣經國逝世,時任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及國民黨主席,任內推動台灣民主化。支持者稱李登輝為「台灣之父」,反對者則稱他「台獨教父」,認為其政策導致兩岸關係緊張,並使國民黨在2000年失政權。

1995年,李登輝赴美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中華民國在台灣」講話,被視為開啟台灣主權獨立宣示。導致當年7月第三次台海危機爆發,大陸向台灣外海試射導彈,軍事衝突一觸即發,美國緊急調動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入台海。次年,李登輝高票當選首任民選總統。

訪美稱「中華民國在台灣」

李登輝在1999年總統任期尾聲時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表示台灣和大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掀起兩岸政治風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訪台計劃被取消,兩岸交流停擺。李登輝後稱,當年提出「兩國論」是因為根據情報判斷,時任大陸領導人江澤民試圖「單方面」向國際宣布兩岸政治和談即將開啟。

2000年卸任後,李登輝多次進出醫院,心臟數年間裝入十多隻血管支架,2018年跌倒就醫後鮮少公開露面。其最後一次露面是蔡英文今年1月14日勝選後拜訪,2月即因喝牛奶嗆到引發肺炎住院,其間屢次傳出逝世消息。

明報記者

更多中國要聞
美媒:華府擬大削中國外交官人數
在中美互關領館而致外交衝突升級後,美媒援引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稱,特朗普政府正打算「大幅削減」中國駐美外交官人數,原因是認為中美兩國外交官數量... 詳情
赴外交聽證會 蓬佩奧指中共「時代的中心威脅」
【明報專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圖)周四出席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的聽證會,談到中國問題時,聲言現屆政府的外交協助帶領國際社會醒覺到中共的威脅,... 詳情
崔天凱冀美國重回中美關係發展正軌
【明報專訊】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周四(30日)在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發表署名文章,稱1979年中國將第一個駐美國總領事館設在休斯...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商務部周四(30日)表示,中國向美國採購193.7萬噸玉米,價值3.25億美元,屬歷來最大宗玉米採購,超越2周前創下的176... 詳情
【明報專訊】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華為次季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超越三星電子,成為全球第一的智能手機供應商。 Canal...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