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1.23
    星期一

火星庫:戀愛 性別與媒體

[2020.11.23] 發表
(明報製圖)
近日Netflix大熱劇集《艾蜜莉在巴黎》,身為美國人的主角到巴黎工作,劇情被指充滿外國人對法國人的刻板印象,如慵懶、浪漫等。
迪士尼的公主故事,如白雪公主被指加劇女性要溫婉、待王子拯救的刻版印象;新世代公主如艾莎和安娜(圖)則改變了此印象,兩名公主都堅強又獨立,重視親情。

【明報專訊】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沒有上過正式的戀愛課或性別課,但在成長過程中,卻好像自自然然便建立了戀愛觀及性別意識。這種「自然」,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透過社教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習得。我們可能由父母自幼的教導、從朋輩中學習,甚至從媒體觀察中,產生對愛情的各種想像,並探索自身的性別認同。媒體在這一切當中的影響力有多大?並產生什麼作用呢?

■瞬間看地球

童話愛情故事

要數自幼便接觸的經典愛情故事,非公主王子式的童話故事莫屬,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等。這些童話式愛情故事大概相似:一名美麗的公主中了詛咒,或因為惡毒的壞人令她身陷苦難。有一天,公主遇上英俊的王子,二人墮入愛河,王子更將公主救離險境,從此二人快快樂樂生活下去……這些看似千變萬化卻又有不少雷同情節的童話故事,廣受不同年代家長和孩子喜愛,這些故事抱什麼價值?又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俄國文學理論學者普羅普(Vladimir Propp)在1928年發表《民間故事形態學》(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他以100個俄國童話作例子,解構童話內容即使變化多端,卻離不開31個主要功能,並按特定故事結構和軌[發展,以下綜合部分主要功能和故事順序:

1.起始處境(initial situation)

2.主角踏入旅程(departure)

3.反派刺探(reconnaissance)

4.反派作惡(villainy)

5.主角與反派對戰(struggle)

6.戰勝反派(villainy nullified)

7.主角獲得勝利或回報(reward)

8.一切回歸平衡(equilibrium)

試想想,除了經典童話故事,很多現代電影、電視劇、網劇中的愛情故事,仍然符合這套故事軌[,延續類似的故事。媒體選擇訴說怎樣的愛情故事,或多或少反映我們的文化預設和大眾認同的價值。

這些童話式愛情故事從紙本故事到數碼電影,以不同媒介方式傳播下去,其中最受歡迎、最經典的,應該是迪士尼所拍的一系列公主動畫電影,這些公主角色一直深受女孩喜愛,甚至成為她們的模仿對象。不少學者特別研究迪士尼動畫中的公主角色,分析當中的性別定型(gender stereotype)角色設定,在媒體框架(media framing)下,為大眾定義何謂正常、符合社會想像的女性形象和特質。這些迪士尼動畫公主形象一直為很多學者詬病,如故事中的公主必須被王子拯救,與王子雙宿雙棲為終極結局等,加強了女孩的性別定型並建構了不真實的愛情幻想。

近年,迪士尼刻意希望打破這種對公主的定型或愛情觀,最佳例子就是2013年上映、至今仍風靡全球的《魔雪奇緣》(Frozen)。《魔》的故事強調兩名公主艾莎(Elsa)和安娜(Anna)的勇敢及獨立,她們不再依靠「王子」,打破公主與王子的典型愛情想像,甚至艾莎更化身成以往「王子」的形象般,騎上白馬奔馳,並用親情拯救被冰封的妹妹。如此看來,迪士尼筆下的公主形象似乎大有進步,但對於她們的外表形象或設定,仍有不少批評指出始終逃不出某種牢固的定型和框架,例如:艾莎和安娜仍符合大眼、長髮、纖腰等典型美女的標準,艾莎的魔法能力亦暗示茪@種威脅,例如女性權力和能力與維持戀愛關係不能並存等。

在不斷進化的公主形象和媒體框架下,女孩們能否意識這一切,漸漸拋開這些枷鎖,真正「Let it go, Let it go」呢?

■趨勢報告

網絡上的戀愛觀

遇上問題,大家習慣「問Google」,但每段戀愛關係的問題,是否也能這樣簡單解決或找到答案呢?香港青年協會學校社會工作組2019年初發表一項中學與大專學生的兩性關係及價值觀調查,以問卷訪問3068名中學生及大專生,曾有戀愛經驗的925名學生中,45.5%表示會從網絡獲得兩性相處知識。

不難想像,年輕人活躍的網絡論壇設「感情台」,每天不少「巴打絲打」、少男少女於網絡論壇上求教,網友近乎匿名,既不用展示真面目,給意見時又不需負責任,網絡上願意認真給意見、了解你戀愛處境的又有幾多人?不過,亦可能因為跟網友互不相識,網絡提供「出口」讓大家表達現實生活中難以啟齒又尷尬的愛情煩惱。

青協學校社會工作組青年工作幹事林亞絢表示,不少學生戀愛觀受網絡或媒體影響,潛移默化,如她到校舉行工作坊時,常聽到學生自稱「毒男」、「A0」、「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等網絡用語,貶低自我價值;甚至有學生將自身價值建基於「有其他人愛」,分手時便「覺得自己是零」。她稱不少學生會從網絡了解別人的愛情故事,或自己遇到感情問題時從網絡尋找處理方法,但學生未必能分辨到方法是否正確。

■火星生字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由媒體呈現的「刻板印象」,可說絕不陌生,更十分常見。例如在香港,90後、00後常被形容為不為將來打算的「廢青」;擁有動漫、打機等興趣的男生,就被指為不擅長與人溝通、不修邊幅的「宅男」;地球人對不同國家的朋友也有不少有趣想像,例如認為法國人特別浪漫等。

至於性別方面的刻板印象,通常體現於性別分工,如「男主外,女主內」,以及將職業、性格、能力與性別扣連,例如護士是女性、醫生是男性;女性愛哭而「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的數理科較好,女性則擅長文科;男孩要玩機械人、汽車,女孩玩洋娃娃、「煮飯仔」。

媒體是刻板印象的載體之一。由於媒體傳播速度快、受眾多,媒體呈現的印象對大眾影響力大。刻板印象並非只有壞處,有時候它為觀眾提供捷徑,讓人能夠快速認知情G,如年輕人較傾向不作長遠的職業規劃。不過,從以上例子可見,有些刻板印象傾向負面,而更重要的是它呈現的情G並不全面,例如並非每名女孩都愛玩洋娃娃,但刻板印象會令大眾理解偏差,可能造成誤解以至歧視之餘,更限制地球人對自身及其他人的想像及認識。

■離地思考

我身體,我直播?

自從有了數碼媒體,地球人可以更自由探索和接觸(access)不同類型的資訊,同時多了表達(express)自我的渠道。有些人選擇於網上分享自己的私生活,甚至暴露身體。有些網紅發展出不同模式的收費計劃,有網紅或為增加知名度及藉此掙錢;部分則宣稱這是實踐身體自主的表現,透過網絡宣傳理念。雖然他們不至於完全裸露或作色情直播,但部分內容的尺度甚大,偶而會被投訴下架,甚至關閉帳戶。

火星人環顧地球,觀察到右欄的幾個案例,希望大家透過這些案例,一同離地思考以下這些問題:

· 這是一件網絡新事嗎?

· 網絡色情的界線在哪堙H

· 這樣實踐身體自主又有沒有問題?有沒有危險?有沒有矛盾?◆

1. JenniCam(1996年)

當年19歲的大學生Jennifer Kaye Ringley以直播自己在宿舍房間的生活,作為實時實驗式紀錄片功課。她在宿舍房間安裝了一部網路攝影機,每3分鐘會自動拍一張照片,上載到她開設的JenniCam.org網站,照片內容包括她平凡的日常,亦含有具爭議的性行為內容,高峰期每天吸引達400萬點擊率。她在1998年透過網上支付系統PayPal收費,更頻密地上載照片,她繼續經營網站和直播,2003年PayPal推出反裸露政策,她亦於同年關閉網站。

2. lonelygirl15(2006年)

在YouTube面世的第二年,出現lonelygirl15這個戶口,一名叫Bree的少女定期上載自己房間拍攝的生活影像網誌(Vlog),她在影片中不時透露父母疑似加入某邪教組織,又分享自己一家的一些古怪行為,甚至表示父母參與神秘儀式後失蹤。最終,lonelygirl15被揭發是美國一間製作公司創作出來的人物和故事,而Bree是由一名演員扮演。雖然是虛構內容,但影片塑造的「真實」卻吸引了不少注目。

3. Belle Delphine(2015年)

1999年出世的數碼原住民(digital native)兼網紅Belle Delphine,其YouTube帳號擁有超過170萬名訂閱者,Instagram帳戶有450萬名粉絲追蹤,最標誌性的是她以充滿性意味的表情作為其社交媒體帳號的頭像,還有經常以色彩繽紛的角色扮演(Cosplay)造型現身,不時上載大膽古怪、帶色情意味的影像內容,更曾經在網上銷售她的「洗澡水」。2019年7月,因為違反用戶守則,Instagram關閉了她的帳號。

文:火星媒體 Mars Media Academy

圖:資料圖片

[通通識 第676期]

更多教育
Road to 5**:Mainland places strict regulations on online variety shows
【明報專訊】◆News summary On 21 February 2020, the China Netcasting Servi... 詳情
概念解碼:循環再造
【明報專訊】循環再造(recycling)即收集原本要丟棄的廢物再處理,並製成可再次使用的物品或材料。根據環境保護署網頁,乾淨回收是本港廢物... 詳情
電子學習 添樂趣
【明報專訊】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五年級學生去年開始以平板電腦學習。除使用電子書(小圖),他們還會透過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式(App)默書,以... 詳情
STEAM校園:平板電腦 遊戲中學習
【明報專訊】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雲端系統使每部平板電腦連接在一起,方便同學隨時隨地透過遊戲學習,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校長陳珮... 詳情
新聞解碼:回收園林廢物
【明報專訊】樹木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保持空氣清新,但在綠化環境的同時,樹木要定時修剪,產生大量枯萎的花草及廢棄的樹枝。這些園林廢物多被送...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