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現是時機引入醫費標準化 利紓公院負擔
【明報專訊】政府推行自願醫保制度多年,但私營醫療收費水平未見受控,醫衛局長盧寵茂形容現時猶如沒有定價的「廚師發辦」,且令醫保保費水漲船高,保險界更稱愈來愈多長者難以負擔醫保費用。有研究醫療制度的學者認同現在是時機引入標準化醫療收費,減少不必要成本。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則認為,醫療成本上升問題不應歸咎私家醫生,病人費用超預算時,應由各持份者共同分攤風險,建議當局可考慮設立基金或「再保險」等制度,在醫療費超支時協助病人。
損醫生自主權 料「 一定唔鍾意」
本港私營醫療一直以「按服務收費」模式運作。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向本報表示,外國多年前已推動按服務「病組」釐訂醫療保險項目收費,全球大多數國家已有類近系統。近年本港醫療保險收費高昂,他認為是時機考慮建立制度,設立標準化的自願醫保收費。
阮表示,現時本港私營醫療機構未能起茪擰嶀蔑|負荷角色,相信引入制度可令私營醫療系統發揮更大作用。他相信此舉確會影響醫生診症的自主權,醫生一定「唔鍾意」,釐訂標準化收費時亦牽涉一定行政費,但相信較目前不必要醫療費用所帶來的開支少。
阮又稱,部分國家引入標準化收費初期,病人醫療成本大幅下降,但醫生學懂「新遊戲規則」後,醫療成本可能再次上升,他相信可透過調整機制去解決。至於內地有醫院因標準化收費制度而「拒醫」部分病人,例如複雜個案,阮認為可透過調整病組的價格解決。
林哲玄倡設基金「再保險」補醫費超支
林哲玄表示,醫療成本上升屬大趨勢,不少費用來自治療及藥物成本,治療過程存在不確定性,醫生需隨機應變,病人出現額外開支,不應怪責醫生。他說,未曾聽聞當局計劃實施標準化收費,稱透過「拉上補下」計算病人平均收費難度大,醫生亦無能力計算病人平均風險,認為可公布公立醫院手術成本,以作參考。
林又說,保險業界必然歡迎就賠付水平設限,但病人若出現額外開支,不應僅由醫生承擔,認為當超支時,當局可設立基金或封頂機制,又或考慮「再保險」等制度,協助病人承擔開支。
(私營醫費透明度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