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年代:內地院校熱門學科 AI登頭十 5年新辦406課程 學者恐就業面臨「內捲」
【明報專訊】人工智能(AI)已從「未來科技」變為「現實生產力」,高考生報讀AI專業熱度逐年升溫,今年更首次進入熱門專業學科前十。在「新工科」建設與「AI+」國家戰略推動下,目前市場極渴求AI人才,高校AI學科遍地開花,學生看好「錢」途紛紛報讀。惟有學者提醒,一般高校AI專業畢業生未來或要面臨就業「內捲」。
明報記者 王佩凡
幾天前,河北高考生何同學收到心儀大學AI專業的錄取通知,為自己規劃的前路鋪了第一塊磚。「未來無論是低空經濟還是自動化交互,人工智能都是核心技術。」何同學補充說,「這個專業掙得也多。」
何同學今年高考取得658分,在他所在城鎮屬於不俗,於河北省亦是高分。他從小喜歡理工科,數學成績優秀,此次高考獲130分以上(滿分150)。高考前後,何同學查閱許多報考資料,最後決定報考AI專業,將來目標是做智能機械人方向的工作。
聚焦高等教育領域的「高績數據」最新發布《中國高校本科專業新增與撤銷分析報告(2020-2024年度)》,顯示相關年度全國高校新設學科情G,呈現出明顯的「新工科」導向與數碼化轉型特徵。
5年間,增量排名前50的學科中,AI專業以新增406個專業點(大學經教育部評估認證的專業學科)遙遙領先,成為此輪學科調整的最大贏家。2024一年內就有89間高校新設AI專業。
麥肯錫:華5年後缺400萬AI人才
這種爆發式增長,反映市場對AI人才的旺盛需求。麥肯錫等機構數據顯示,至2030年,中國對AI專業人才的需求預計將達600萬人,目前供應能力僅約200萬人,將構成一個約400萬人的人才缺口。缺口推高薪酬,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4月發布數據顯示,AI大模型架構師、深度學習研究員、感知算法工程師等熱門招聘職位,月薪中位數均超過4萬元人民幣。
學生嘆實戰少師資差 多校錄取分跌
美好「錢」途吸引高考生報讀AI專業,然而正讀該科的李奧(化名)有不同感受。李奧去年考入武漢某高校AI專業,大一全年,學校都在教授基礎課程,「基礎課主要是數學和物理,目前還沒學到和AI相關的知識。」李奧同系學長也告訴他,「涉及到實踐的課程很少,專業課範圍僅有一門編程課程。」
特別是該校新開設的科系教師都較年輕,教學經驗不豐富,很多學生反映教師學生「各幹各的」。李奧打算畢業後入「科技大廠」做算法工程師,這暑假他開始自學C語言(程式語言),盼能在大學期間掌握大模型算法技術。
儘管AI熱潮方興未艾,吊詭的是,一些學校的AI專業錄取分數卻有所下降。一份2024/25年度高校AI專業錄取數據的報告顯示,79%「211工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高校AI專業錄取分位次(報告列出遼寧省錄取線)下跌。究其原因,大學盲目追趕熱度,開設的AI專業在學科設置以及師資水平上都十分有限。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招生就業處長王赤炎對《民生周刊》表示,修讀AI專業要數理基礎紮實、邏輯思維敏銳、持續學習能力強、有跨界整合意識這4類特質。他並提醒,「專業名稱」不等於「就業質量」。
學者:知識迭代快 需持續學習
華南某「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大學一名電腦系教授也向本報指出,AI課程涵蓋機器學習、算法推導等領域,對數學、編程能力要求嚴苛,知識更新迭代快,需持續學習。
他亦表示,儘管行業薪資領跑,但高薪職位多要求名校碩博學歷,「雙非」(非「雙一流」)院校畢業生可能面臨就業「內捲」;建議考生若數學基礎薄弱或缺乏興趣,可優先選擇電腦科學、電子信息等基礎專業,考研究生時再深耕AI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