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港人子弟校現退學潮 職員稱早聞未必因限居港
【明報專訊】教育局日前修訂資助專上課程申請資格,要求人才計劃受養人須符合居港年期規定。有家長於內地社交平台稱,已幫子女從內地港人子弟學校申請退學,新學年轉讀上水的學校。有自稱升學諮詢於網上稱,教育局修訂使港人子弟學校現「退學潮」。本報向其中一間內地港人子弟學校查詢,校長認為新修訂對其校影響較細,該校主要生源是「雙非」等港籍學生。
有學生新學年轉讀上水校
教育局早前明言,讀內地港人子弟學校或與考學校的人才計劃受養人,將不符居港規定申讀香港的資助大學學額;當局新增要求,受養人報大專課程前須居港兩年。有自稱做升學諮詢的用戶於「小紅書」發影片,形容新修訂是受養人「身分紅利的終結」,聲稱因受養人來港升學所需時間成本大增,驅使部分原在內地港人子弟學校讀書的受養人申請退學,提早來港讀書或直接放棄讀DSE,造成「退學潮」。
有不具名內地港人子弟學校工作者向本報說,教育局近日推出升學新措施前,內地社交平台早有帖文講述有內地港人子弟學校現「退學潮」,認為「退學潮」未必和新修訂有直接關係。
東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屬考評局認可的4間DSE內地「與考學校」之一,總校長賴炳華認為新修訂對4間港人子弟學校影響細、不算衝擊,因學校主要生源是「雙非」等港籍學生。
與考校:生源多港籍生 影響細
賴炳華認為,不宜將內地生讀DSE趨勢「簡單化」。他說,政府當然想專才子女來港升學,但家長或有更多想法,幾經波折來港、「人望高處」,劍指香港最好的「五大」,一旦未能入讀,可能會重新考慮內地不差的大學。他強調,DSE成績不止可報考香港8間資助大學或其他大專,亦可報內地「985」或「211」等被視為名校的大學,「別講北大清華,報武漢或復旦大學……可排一條較好的隊,不用考高考『考餐死』」。
逢考局修規 港校長料補習社受創
聖士提反中學校長麥偉麟稱,不排除新修訂使部分原在內地港人子弟學校的受養人申請退學,但估計主要受影響的仍是內地補習社。他提到考評局早前亦修訂自修生規則,列明申請人倘非讀DSE課程,報考DSE須交文件證明其學校課程已獲官方部門認可。麥認為種種因素下,學生為保升學順利,自然傾向南下讀香港的中學,以學校考生報考D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