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揭盅 得獎者:港雖未大投資半導體 獨特方案可吸廠商
【明報專訊】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昨在北京和香港兩地連線公布評選結果,台灣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志遠因發明新一代半導體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Memory,NVM)技術,獲頒「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他向本報稱,香港發展人工智能需要算力支持,而算力主要來源於半導體處理器(Processor)和存儲器,雖然香港並未有重大半導體投資,但有關技術可從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購得,強調最重要是業界能提出獨特且對應需要的要求,讓半導體處理器和存儲器廠商提供香港發展所需的半導體產品。
「未來科學大獎」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關注原創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成果傑出的科學家,頒獎不限國籍,今屆共7人獲獎(見表),每個獎項獲獎金100萬美元。
數學獎得主 發明新一代存儲技術
盧志遠及團隊發明新一代NVM技術,其存儲單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數據可靠度都有突破,獲頒「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NVM存儲產品即生活中常見的固態硬碟、俗稱「手指」的存儲器等,它們在斷電後仍能保留數據,能進一步應用在人工智能等領域,且許多港人正使用的電子產品亦已搭載有關技術。
考證鳥源於恐龍 3學者獲生命科學獎
中國地質科學院兼河北地質大學的季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周忠和,發現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化石證據,獲頒「生命科學獎」。鳥類起源於恐龍的猜想長期有爭議,1990年代季強和已故的陳丕基在中國遼西地區發現世上首例帶羽毛的非鳥恐龍化石;徐星和周忠和發現並研究一系列從恐龍到鳥的過渡物種,將「鳥類起源於恐龍」從假說轉化為被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忠、香港科技大學戴希和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丁洪獲「物質科學獎」,他們發明了一套計算法以預測具有拓撲電子結構的材料,並能隨後驗證。與鐵、金、銀等傳統金屬材料不同,有關材料而是合金,科學家必須在元素周期表「大海撈針」,找到正確比例和結構。它們還有特殊功能,能應用於自旋電子學、量子計算和能源科技等領域,如用於製作晶體管等低功耗的電子元件。
「大獎周」邀百世界級科學家來港 4獲諾獎
香港科學院長兼2025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盧煜明表示,今年是未來科學大獎、香港科學院共同的10周年,是「雙喜臨門」,未來科學大獎周於9至10月將有一系列活動,冀可將科學氛圍帶到全城。除邀請以往獲獎者,他們還邀請約百名世界級科學家到港,包括4位諾貝爾獎得主及10多名來自中國、美國和歐洲科學院的院士。被問及會否嘗試透過有關活動吸引科學家來本地大學執教,他稱會嘗試,惟強調政府亦有其他途徑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