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港少有清初遷界前文物 意義重大
【明報專訊】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講師郭嘉輝博士看過本報在新田拍攝的古墓群照片後表示,現場墓碑可辨認至少3人,包括「華陽鄧公」、「玄譚鄧公」及「從拙鄧公」。他說從墓碑所見,3人都是「樵峰公」的兒子,也是龍躍頭鄧氏宗和房伊德一系。根據1933年《鄧氏五大︰耀林家譜》,「樵峰公」與他的長子、四子及五子也是葬在新田「米埔地形劍地」。此外,該幾塊墓碑清楚刻有「皇明崇禎」,其中兩塊更刻有「皇明崇禎拾年」,即1637年,距今388年,認為有重要歷史意義。
呈鄧氏明代發展 屬士紳家族
郭嘉輝稱,明末清初,清廷為打擊明鄭勢力(包括鄭成功),在沿海實行「遷界令」(1656至1683年);而香港位於遷界令範圍內,無數居民被迫離開家園,迄今留下很少遷界令以前的文物,故刻有「皇明崇禎」的石碑具獨特價值。
盼尊重族人意願 思方法保留資料
郭嘉輝又稱,值得注意的是古墓其中一人「從拙鄧公」,可以對照另一份龍躍頭鄧氏宗和房族譜,當中記載其子及曾孫均為補邑庠弟子員,可見他們是具有秀才功名的士紳家族,在明清新界鄉村社會具有舉足輕重地位。
他認為新發現古墓顯示的資料正好與族譜配合,呈現鄧氏宗族在明代香港的發展,對歷史研究有重要意義。他認為在尊重鄧氏族人的意願下,可考慮以不同方法與途徑,盡量記錄和保留這些珍貴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