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0
    星期三

生活關鍵詞:童謠背後的故事

[2022.03.30] 發表
世界各地的兒童節日子不一,如中國兒童節定於6月1日,韓國則在5月5日;日本會分為「女兒節」和「男孩節」,分別為3月3日及5月5日。圖為北京有小童趁國際兒童節學習製作蛋糕。
賣懶是廣東的過年習俗,小孩於年三十拿茯劘蛋上街,上香後把它吃掉,就可「賣掉懶惰」,寓意在新一年戒除懶惰,變得勤奮。

【明報專訊】說到童謠,你心中首先響起的是那首經典名曲?「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堋呵H」,抑或「何家公雞何家猜」?還是「蒙娜麗莎最怕考試/對佢不好佢會瘋癲」?

每個年代皆有童謠或兒歌,我們卻很少探究背後的故事,到底誰是「蝦仔」?為什麼要以「何家」的公雞作主角?蒙娜麗莎是電子寵物,何以最怕考試?

諷刺時弊好工具

古時童謠一般是詩句,句式工整,相比現時的兒歌,內容不一定形容童趣或兒時的歡樂,部分取材於社會大事。如三國時期,吳國末代君主孫皓窮奢極侈,貪圖享樂,又好大喜功,在國勢疲弱時下令由建業遷都至武昌,人民怨聲載道,當時民間流傳〈吳孫皓初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以直白的詩句,道出人民的苦難、怨恨和不平,百姓寧願在舊都建業飲水充飢也不願吃武昌的魚,縱然死在建業也不要居於武昌,深深表達對朝政的不滿。

《漢書?五行志》亦載有〈漢成帝時燕燕童謠〉,這首表面描述燕子故事的童謠,實情則嘲諷與抨擊趙氏姊妹趙飛燕及趙昭儀的蛇蠍心腸,以及漢成帝的荒淫無度。「燕燕尾ZZ,張公子,時相見。」漢成帝微服出巡時自稱富平侯家的「張公子」,有次在陽河公主家作樂時遇見趙飛燕,被對方的舞姿及美貌迷倒,於是不時到陽河公主家尋歡作樂,與趙飛燕「時相見」。「木門倉琅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後來趙飛燕被漢成帝召入宮中封為皇后,其妹妹亦被立為婕妤,姊妹二人篡權謀反,殘害皇子危害漢室江山。

不止中國古代會以童謠諷刺時弊,外國也有類似做法。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英國童謠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相傳早在1014年出現,當時英王因丹麥攻打倫敦而逃到法國,後來得挪威出兵協助擊退丹麥軍隊,過程中摧珥蛓陘j橋,挪威軍隊就將軍歌London Bridge is Broken Down改編為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諷刺敗走的丹麥軍隊。此曲在英國唱到街知巷聞,歌詞亦幾經民間改編成童謠。除有提及「倫敦大橋要倒下來」(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也有一句「My fair Lady」,有說「Lady」是指13世紀英王亨利三世的皇后伊蓮娜(Eleano)。亨利三世派伊蓮娜跟進倫敦大橋的修葺工程,豈料她中飽私囊,故民間透過童謠歌詞表達對她的憤怒,諷刺其貪念使得大橋也倒下。

童謠預言成真

昔日古人以童謠針砭時弊,部分作品更預示了朝代的興亡更迭。《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宣王有日於鎬京大街上驚聞有兒童唱出「厭弧箕服,實亡周國」,以為賣桑木箭、箭袋(弧箕服)的人要造反,於是下令緝拿他們。有對賣弧箕服的老年夫婦逃到城外的褒部落,並將途中收養的女嬰交予褒族人撫養成人,此女嬰即大家在歷史課本上讀到的「禍國美人」褒姒。褒族首領後來將褒姒送予宣王兒子周幽王,為博冷酷的褒姒一笑,幽王多次無故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台;直至西戎真的來犯,烽火再度升起,各路諸侯以為自己又被戲弄,未有趕去救駕,幽王終在驪山被西戎殺死,西周滅亡。後世認為「厭弧箕服」預言了褒姒帶來的亡國之禍。

又如隋唐時的童謠《桃李章》提到「楊花落,李花開;桃李子,有天下」,被指是當時手執朝政的楊氏江山衰落,而「桃」借代逃亡,暗指正在逃亡的李氏將會取而代之,一統天下。忌諱謠言的隋煬帝楊廣為免夜長夢多,決定斬草除根,數名李姓大臣因而全家遇難。後來李淵父子暗中起義,滅隋建唐,預言成真。

粵語童謠大拆解

除了諷刺時弊、反映民間生活,隨不同時代、不同人的流傳頌唱,童謠或兒歌的歌詞,細心咀嚼,總能發現蘊含豐富文化。如近代哄孩童睡覺的搖籃曲《月光光》首句歌詞「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堋呵H」,「蝦仔」指蘇蝦仔(嬰兒),「蘇蝦仔」正字為「臊孲崽」(粵音:蘇鴉仔),「臊」是初生嬰孩身上的氣味,「孲」則源自宋代音韻學著作《集韻》,有「赤子」之意,「崽」即幼小動物。

《何家公雞何家猜》也是本地的經典兒歌,由「香港兒歌之父」韋然(本名黎偉賢)包辦曲詞。雖然不知詞人何以要以「何家」的公雞入詞,不過不難發現,雞經常出現在不同的童謠中,如《雞公仔》(雞公仔/尾彎彎/站在那屋背睇春耕……)、《捍遄n(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拎去賣……)等。根據《衛報》(The Guardian)報道,最早發現雞的國家是中國,意味茪什磡峎O史上最早馴養雞的國家。雞在古代被稱為「五德之禽」,來自漢代《韓詩外傳》:「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時不失時者信也。」以雞的外貌特徵比喻文、武、勇、仁、信五德。

童謠融入風俗文化

童謠由民間流傳及創作,固然會混入風俗文化元素,而節慶正是一例。如與農曆新年習俗有關的童謠《賣懶》,歌詞提到「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發憤圖強懷大志,八十都未遲」。「賣懶」是過年前的傳統習俗,小孩會拿蚇O籠、紅雞蛋和慈菇,邊唱賣懶歌邊在街上游走,回家後再將紅雞蛋分給家中長輩,代表賣掉懶惰。

為什麼要賣懶?相傳王母娘娘的蟠桃園中有條只顧吃喝和睡覺的大懶蟲,後來王母娘娘將大懶蟲趕到凡間,牠便鑽進小孩的鼻堙A使小孩變得懶散。為防止孩子變懶,父母通常要求子女在年三十前賣懶,期望他們在新一年努力勤奮,不做大懶蟲。

而前述提及的《捍遄n,亦與農曆五月端午節相關。歌詞「炒米餅/糯米糰」是廣東的傳統小吃。炒米餅材料有花生、芝麻、芫荽等,入口酥脆;糯米糰則混有芝麻或魒妖說A口感煙韌,讓聽眾回憶過節文化。

文:曾卓盈

圖:Tomwang112@iStockphoto、法新社、中新社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68期]

更多教育
文言滿fun:瞳術
【明報專訊】眼睛,只有一層薄薄的眼皮作「保鑣」,G且日常生活中總不能長期蓋上眼皮。眼睛常開,暴露在外,可說是人體弱點。動漫及文學作品中,擁有... 詳情
微故事:最美好的日子
【明報專訊】麗珍無法想像往後是否真會和小白再次碰面,問題在於電影放映後,她是否真打算購買前往上海的船票。 一整夜的霧還沒有飄散,仍舊是... 詳情
文字定格:花影.有憾
【明報專訊】近兩年才用心留意黃花風鈴木在3月初春盛放的景象,個人開始為它荌g。記得數年前的一個霧春日子,駕車從沙田經獅子山隧道出九龍,當駛進... 詳情
字煮文化:粥香餳白近清明
【明報專訊】一年容易,清明再來,4月5日便是清明節。疫情期間,工作、上課、用餐、活動,全數在家,天天類近重複。今天是不是節日?是什麼節日?不... 詳情
視聽之娛:月光異能搗神秘核心
【明報專訊】大家終於能夠放下網課接網課的日子,享受早來的暑假,睡至日上三竿,發真正的「白日夢」。不過,小心別睡過頭,陷入夢境太深,隨時分不清...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