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日研究揭鰻魚活動模式 白天深水活動 深夜移往較淺水位置
(2015/4/19)



日本水產綜合研究中心日前發表一份公報稱,其研究小組首次弄清了日本鰻魚的行動模式,發現日本鰻魚能夠感知太陽光和月光,在深夜游到比較淺的位置,而白天則移動到較深位置。

由於根據這種行動模式可以推測鰻魚的位置,將有助於弄清日本鰻魚前往產卵場的洄游路線之謎。

鰻魚營養豐富,是日本人夏天最愛吃的美食之一,不過近年來,捕獲量卻不斷下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去年6月12日宣布,已將日本鰻魚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因此,弄清鰻魚的生活方式和洄游路線,對於保護鰻魚非常重要。

日本鰻魚在日本國內的河流和湖泊長大後,會在海中移動數千公里,前往遠洋產卵。研究小組2010年在作為日本鰻魚產卵場的太平洋馬利亞納海溝附近放流了11條帶有超聲波發射器的野生成年日本鰻魚,2012年在日本近海放流了5條帶有超聲波發射器的養殖成年日本鰻魚,然後利用漁業調查船進行了跟蹤調查。

研究小組通過超聲波發射器,調查了鰻魚所在位置的水深和水溫等數據,然後在船上觀測了太陽光的強度,詳細調查了與鰻魚游泳深度的關係。結果發現,野生鰻魚在日出約1小時之前就開始潛向海洋深處,白天在500米至800米深的深海活動,太陽光的強度越高,鰻魚活動的位置越深。此後,隨著太陽落山,鰻魚開始向上浮,到水深150米至300米的較淺位置活動。但是,養殖的鰻魚卻沒有看到這種行動模式。

研究小組認為,鰻魚在白天為了躲避外敵而潛到較深位置,但是深海水溫很低,所以在夜間又游到了比較溫暖的淺層位置。這種每天的活動非常有規律,能夠根據游泳深度數據的變化確定日出和日落的時刻,因此也可以推算游泳地點的經緯度,從而有望幫助弄清鰻魚從日本游到馬利亞納海溝附近產卵的洄游路線之謎。研究小組根據這種行動模式推算鰻魚的位置,發現和實際跟蹤時的位置基本一致。

研究小組認為,鰻魚眼球內應該具有即使在深海也能夠感光的高靈敏度感測器。今後,收集更多的鰻魚游泳深度的數據,就有可能掌握其洄游的線路。這一成果的論文已經刊登在新一期美國線上科學雜誌《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上。

(新華社)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主頁] [即時加國] [即時國際] [即時財經] [即時港聞] [即時兩岸] [讀者報料] [採訪組]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Tel.: (604) 231-8998     Fax: (604) 231-9881/9884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