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22
    星期四

火星庫﹕提升新聞素養 識破假資訊

[2018.11.22] 發表
中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2018年9月撰文指出,自古新聞便有真假,近年假新聞成為熱門話題,社交媒體興起是原因之一,近兩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圖)經常透過社交平台Twitter指那些不利他的言論為「假新聞」,更有推波助瀾作用。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疑遭與俄羅斯或其他來源有關的假新聞影響,社交網站被指把關不力,故各網站為2018年的中期選舉致力打假。不過奈特基金會研究發現,截至2018年10月初,仍有80%涉在總統大選發放假新聞的Twitter帳戶繼續活動。圖為有美國選民在2018年11月的中期選舉排隊提前投票。(法新社)

【明報專訊】自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假新聞」一詞成為網絡世界的熱門詞彙。然而,新聞造假絕非新鮮事,自新聞面世以來,傳播學者一直關注有什麼因素會影響新聞內容的真確,以及新聞造假背後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因素。當人人談論假新聞,究竟什麼不是「假新聞」?在假新聞當道的年代,地球人應該如何自處?面對「fake news(假新聞)」,小火子帶來「THICK news」打假法,讓大家裝備自己,成為高質素的新聞讀者。

■火星百科

假新聞不是什麼?

政治傳播學者布萊恩?麥奈亞(Brian McNair)在2017年的著作《假新聞:新聞界的謊言、捏造和幻想》(Fake News: Falsehood, Fabrication and Fantasy in Journalism,下稱《假新聞》)指出,現今社會輿論談及「假新聞」時,其實與歷史上不少新聞現象類似,因此要準確分析假新聞的當代意義,要先認識什麼不是假新聞。

時事諷刺節目不算假新聞

首先,假新聞與個人喜惡無關。不論是平民大眾,或是政客高官,都有可能因為各種偏見,覺得自己不喜歡或不認同的新聞機構是假新聞製造者,但這絕不是定義假新聞的條件。另外,只要合乎新聞專業的規範,若記者和新聞機構因為人為或消息來源的失誤,而發布不正確的內容,以至不經意誤導讀者,也不應納入為假新聞。至於歐美電視台經常製作時事諷刺節目,例如美國的The Daily Show,雖然整個節目的構思和內容涉及模仿或諷刺新聞形式、準則以至專業規範,而這類諷刺作品在歷史上也曾經被標籤為假新聞,但麥奈亞認為,這些節目都不屬於當下的假新聞,應當小心區分。最後,假新聞不包括陰謀論(conspiracy theory)這類無法證實真偽的說法。

為政治商業而包裝的假資訊

梳理什麼不是假新聞後,麥奈亞為假新聞提出符合當代社會環境的定義——為了政治和/或商業意圖、包裝成「真新聞」的假資訊。他解釋,這種「有意圖的假資訊」(intentional disinformation)是捏造或編篡已知的事實,所以假新聞背後涉及人們可以查證真偽的可能。否則,在無法證實真偽的情G下,其實我們不能斷言所接收的資訊是假新聞。該定義還點出重要的問題:假新聞如果具備「真新聞」的外衣,那麼,怎樣才像「真新聞」呢?除了新聞格式,例如標題、日期、客觀的口吻等,有什麼東西會使我們相信那些資訊是「真新聞」呢?地球人不妨思考一下。

近年世界各地的假新聞數字急劇上升,不少人歸咎數碼媒體的發展,甚至認為機器人程式(bot)是假新聞大量散播的元兇。根據2018年一篇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文章,研究人員分析了2006至2017年間逾12萬條在社交平台Twitter散播的假資訊,發現即使從數據中移除機器人戶口(bot account),假新聞仍然以相近速率散播到相同數量的用戶。換言之,假新聞散播量劇增,數碼科技可能只是幫兇。

數碼科技成假新聞幫兇

麥奈亞在書中提及的例子,大多是歐美社會的商業媒體運作和政治議題。仔細一想,他下的定義或者比較狹義,未有觸及部分「假新聞」情G,例如有人純粹為了娛樂而製作和散播假資訊。可是,麥奈亞嘗試定義假新聞,並進一步分析現象背後的可能成因,正正體現求真精神,在不講求嚴格考證、有根有據的「後真相」時代尤其重要。以香港人較熟悉、在網絡世界流行的「內容農場」(content farm)為例,你有想過為什麼人們會經營「內容農場」嗎?當中的「農場新聞」又是怎樣製造出來?為何人們會喜歡閱讀和轉載「農場新聞」?這些都與我們生活以至香港社會息息相關,同學不妨考慮作為獨立專題研究的題目。

■火星習作

「THICK news」打假法

根據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院(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出版的《數碼新聞報告2018》(Digital News Report 2018),在研究的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只有44%受訪者認為自己非常關心或極為關心分辨假新聞,在7個亞太地區中比例最低,總排名29。有份參與研究的本地學者李立葖出,新聞素養(news literacy)愈高的受訪者愈關注新聞的真假,他們對幾種與假新聞相關的現象比較擔心,例如「為推動特定議題而扭曲事實」、「用『假新聞』來詆狺ㄢ萲w的機構」。

當然,不關心並不意味人們不懂分辨假新聞,但是學懂分辨、提高自己的新聞素養,並非簡單一句「停一停、諗一諗」就可以。要有效打假,還是「有法可依」。以下是小火子「開心share(分享)」的「THICK news」打假心得,讓讀者們一起提升「腦力」。

T—— Track the news source (追蹤新聞來源)

要小心「內容農場」,單看出版日期、作者等格式,未必可以判別內容真偽。如果引文提及某些看似「官方」或「有公信力」的資料,可以主動搜查轉載來源,「打爛沙盆」追尋到底。

H —— Headline awareness (標題意識)

別做「標題黨」。在facebook「滑」到新聞,不妨按下連結花時間讀一讀文章,你會發現不少假新聞的標題和內文幾乎是風馬牛不相及。另一個按入連結的原因:畢竟除了真假,一則新聞的質素是好是壞,值得我們花時間判別。

I ——“Interesting”trap (有趣的陷阱)

小心有趣、吸引眼球的內容。人們大多喜愛奇怪的事,故大部分假新聞都包裝得好像是「前所未見」的新資訊。

雖然不少事件都要超乎常理、異常才會被報道(例如狗咬人未必是新聞,但人咬狗便可能是新聞),但我們要理性看待自己的好奇心,免得墮入陷阱。

C —— Calm down before sharing (分享前要冷靜)

不要「跟車太貼」,分享前三思。除了不要當個fake news maker(假新聞製造者),我們更要做個負責任的sharer(分享者)。現時不少網站都設計得令用家容易轉載內容,讓資訊傳得更快更廣。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小心,免得成為傳播假新聞的幫兇。

K —— Knowledge as a bullet (知識如子彈)

用知識看穿資訊謬誤。要判別資訊真假,我們要多吸收真知識。知識不同資訊,前者是經過研究反覆論證和思考的成果。掌握知識,可瞬間如「子彈」擊破一些常見的謬誤。

文:鍾曉烽@火星媒體 Mars Media Academy

[通通識 第547期]

更多教育
觀點與角度﹕孰男孰女  由誰定義?
【明報專訊】傳統觀念根據人出生時的性器官定義性別,然而隨?社會發展,出現更多關於性別的概念,如跨性別(transgender)是指對自身性別... 詳情
摘星拆解﹕強制大腸癌篩查可行嗎?
【明報專訊】◆資料A .2015年香港五大常見癌症(見表) ◆資料B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除遺傳因素外,大部分患者... 詳情
泰國水燈節河邊祈福
【明報專訊】上期介紹的美國感恩節讓大家回顧值得感恩的事,現正舉行的泰國水燈節也有類似意義,就是向河流表達謝意!泰國遍佈河流,有利灌溉,因此該... 詳情
國有特色﹕水燈節感謝河流
【明報專訊】2018年泰國水燈節(Loi Krathong)在11月21至23日舉行,雖然並非公眾假期,但這卻是全國人民都非常重視的節日。泰... 詳情
新聞焦點﹕超級英雄是好人嗎?
【明報專訊】美國流行超級英雄電影,不少英雄角色都甚受歡迎,如美國隊長、雷神、奇異博士等。他們有個很有趣的「共通點」,就是都會「打」壞蛋(反派...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