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社區新聞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圖1)
放大
 
(圖2)
放大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多次以「假新聞」指摘不友好的傳媒機構,但外界更關注假資訊對選舉等政治議題帶來的影響。
放大
 
2019年9月,參與社交網站facebook第三方事實查核計劃的英國查證機構Full Fact,指控英國執政保守黨在fb刊登的廣告(下圖)中,竄改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的報道標題(上圖),涉誤導民眾。
放大
 

其他新聞
Road to 5**:Race
星級例子庫:
新聞測驗:
新聞測驗:答案
摺紙幻獸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新媒體時代:你有再Fact Check嗎?

【明報專訊】反修例風波以來,網上不但充斥假消息,主流新聞機構有時亦不小心「炒車」(誤報新聞),被所謂的「真消息」蒙蔽。不管內容孰真孰假,我們要小心閱讀,別先入為主,謹慎處理聲稱已Fact Check的消息。

◆小練習

(1)(見圖1)

.可靠消息:日本政府承認112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

(2)(見圖2)

.已fact check最快8月4日宣布出動駐港解放軍實施戒嚴

以上消息有何證據?

消息來源可信嗎?

(1) 日本前環境大臣原田義昭卸任前談到如何處理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時說,除了直接排放入海稀釋外,別無他法。他強調是個人觀點,日本政府並沒有做出最終決議。新任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已為他的言論致歉。

(2)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8月2日指這屬謠言,「用心非常險惡,想製造恐慌」。政府發言人澄清並無此事,有關說法全屬謠言。

■1.假資訊為何易擴散?

Fact Check指事實查核,然而近期Fact Check一詞常被濫用。即使網民在信息中加上「堅料」、「證實」、「第一手」、「已FC」等字眼,卻不代表內容真的已經核實。事實上,許多網民因個人價值觀影響,容易先入為主地詮釋未經核實的消息,把傳聞信以為真轉發出去,以致假消息在社會廣泛流傳。

例如網上流傳一些「有人手持紙幣」的相片,有人很快聯想到「收錢參與某些活動」的結論。然而,單憑一張相片並不能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有人拿蚇並不能證明他正在派錢或收錢,亦不能說明錢的用途。我們一旦放棄求真而誤傳虛假消息,只會以訛傳訛,令謠言滿天飛。

網絡學者:處理資訊能力弱

美國研究網絡經濟與文化的學者克雷?薛基(Clay Shirky)2008年已說過「It's not information overload. It's filter failure.」(現時的問題不是資訊氾濫,而是我們處理資訊的能力薄弱),這句話用作描述現今香港的情G也甚為貼切。面對網上眾多消息,我們更殷切追求真相,比以往花更多時間核實消息,盡量追尋各種線索,抽絲剝繭望找出事件真相。然而,在「後真相」時代,「真相」可能不止一個?我們應如何辨別資訊真偽?

■2.如何分辨資訊真假?

查證資訊的方法有很多,現集各家之大成,演化成最易明實用的Fact Check心法及實用四式,讓大家可分辨虛假或失實的資訊。

心法:凡事存疑

我們需抱懷疑及警惕態度面對網絡資訊。每則報道或敘事手法都有其角度,尤其看見令人驚訝或氣憤的消息時,我們大多想立即與人分享。此時我們可先深呼吸,冷靜下來,然後分析報道或消息帶出的意思及其動機,亦可運用以下四式,一探資訊的虛實。

第一式:內容分類

各類資訊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我們可先分類,後分辨。

一. 朋友或群組傳來的信息:面對這類信息,我們須心存疑問。這類資訊多屬口耳相傳,而且附有個人意見及見解,難以尋找出處及辨別真偽,因此我們要小心求證,別盲目相信

二. 轉述意見:媒體有時會轉述嘉賓或名人於節目中的意見作即時新聞,亦有網民用文字轉述節目中名人的意見。這些資訊難以即時查核,一來嘉賓或名人說的資訊未必完全真確,二來可能只是嘉賓的個人意見,或轉述時被斷章取義。我們應有意識這些內容未完全被證實,或並不代表事實的全部

三. 網絡直播:現時流行直播,直播時觀眾如臨現場。但退一步想,直播只能傳遞部分資訊,觀眾亦只看到拍攝者的視角,影像外的事情難以得知,拍攝者亦可透過選擇拍攝題材影響觀眾的看法

第二式:查找來源

事出必有因,我們要建立主動查找資訊來源的習慣。具公信力的主流媒體較可信,因為它們大多有完整的內部監察及查核機制。另外,面對網媒、網上傳言等,我們應保持理性思維及分析,分辨內容是事實或立場、是新聞或評論,辨識消息發出者及其背後目的。

當朋友傳來信息時,如沒有註明出處,應主動查問來源。看見圖片時,也可以運用「圖片搜尋」功能,以圖搜圖,查找圖片來源。

第三式:追尋證據

凡事不應單靠來源可信度作決定,我們需多行一步,查找證據。例如看不同視角的影片、釐清事件的前文後理、留意同一場景中不同角度的圖片,才能較易查找真相。

日常生活中,我們查問證據時,有時會聽到「朋友講」、「唔會錯啦」、「個個都知」、「在場人士消息」等說法,這些都是沒有實質證據時的推搪之辭,要小心警惕。

第四式:考慮其他可能

同一事件可以有多個描述角度,亦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原由。面對牽動情緒的事件,不要立即相信直覺,要注意是否有其他可能,避免掉進謊言的陷阱。

總括而言,我們應培養對資訊存疑的態度,主動分析內容、追尋資訊來源和證據,以及多角度思考。如果對資訊存疑,不要轉發或回應。堅拒成為假新聞、偽資訊、失實資料的幫兇,是在資訊紛亂的時代中自處的必備技能。

■3.雄辯勝於事實?

從前我們會說事實勝於雄辯,於「後真相時代」的今天,雄辯似乎已勝於事實。2016年post-truth(後真相)被《牛津英語詞典》選為年度詞彙,被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G」。

「後真相」的經典例子為2016年英國的脫歐公投。當時脫歐派曾廣泛宣傳:''We send the EU £350 million a week, let's fund our NHS instead'',指英國一旦脫歐,每星期可省下3.5億英鎊,省下來的錢可用於國民保健服務。雖然英國統計局已指出數字並不準確,不過廣告已於社交媒體廣傳,脫歐陣營亦利用大數據分析,於社交媒體向目標選民落廣告,影響他們的投票意向。公投數天後,脫歐派修正宣傳,稱只為「願景」(an aspiration),而英國公投結果為脫離歐盟。

人人都是記者 製新聞門檻大幅降低

假消息並不是2016年才出現,為什麼現在才惹人關注,對社會有巨大影響呢? 真正的原因不在於假消息,而是由於傳統媒體喪失對新聞的壟斷,而由傳統媒體定義何為新聞的能力也受侵蝕。現時人人都可以是新聞製作者,可對公眾發表評論,製造新聞的門檻大幅降低。新聞製作者只要鎖定自己的目標受眾,對他們「雄辯」滔滔,投其所好,就能製作受眾願意相信的「事實」。

在反修例風波下,社交平台湧現大量似是而非的消息。facebook 9月初表示,「Fact Check」機制將涵蓋香港區,涉嫌造謠的消息將交由法新社的資深記者團隊查證,如證實造假,facebook會「減派推送」,令假消息減少出現於用戶的動態消息,重複刊載假消息的專頁則會被撤銷其營運新聞專頁權限,禁止該專頁落廣告等。

事實陳述從來有許多面相,我們要學懂排除誤導,分辨意見及立場,選擇最值得相信的真相。《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一書提供「誤導真相檢核表」,是檢視網上新聞真偽的有效工具,讓我們在混亂的資訊漩渦中,捉緊事實真相。

■真相檢核表

(1) 這段敘述是真的嗎?

(2) 它會改變我對事物的看法嗎?

(3) 它可能影響我的行為嗎?

(4) 提出這敘述的人有沒有意圖?這段敘述能幫助他們達到其目的嗎?

(5) 他們可能省略部分事實嗎?

(6) 他們提出的證據可靠嗎?

(7) 同樣的事實或數據,可用其他方式表述嗎?若轉換方式,其意義會否改變?

(8) 這段敘述的立論根據,有道德、金錢價值的主觀判斷嗎?

資料來源:《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Hector Macdonald,2018.06

文:香港青年協會媒體輔導中心

[通通識 第602期]

 
 
今日相關新聞
新媒體時代:你有再Fact Check嗎?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