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重點 總在「錢」?

[2017.01.06] 發表

【明報專訊】早前有調查指港人結婚開支下跌,禮金卻未下跌,酒席「人情」更上升,反映婚禮的「核心環節」還是銅臭難減。大概我們習以為常,自數年前「港女500」事件起,禮金、「人情」動輒成為社會話題。但結婚為何「利」字當頭?

歷代士人多批評 無阻婚姻論財

從理論上說,傳統不認同婚禮與錢掛u。雖然《禮記.昏義》記載婚禮有6個步驟(六禮),當中納采、納徵都是男家向女家贈送財物,而女方也多置辦嫁妝,免不了花錢;但同時儒家亦崇尚禮儀「與其奢也寧儉」,因而婚禮本不應花大錢。

不少士人也訴諸道德來否定錢財,隋代《文中子》說:「婚娶而論財,夷虜之道也。」認為茞援饇]是不文明的做法;宋代司馬光《書儀.昏儀》批評當時婚姻重財,認為若講究聘禮嫁妝或對方家財,家世佳的媳婦會驕?難馴,家世差的則像是賣女淪為「奴隸」。

但這終歸是理論。清代夏之蓉〈昏說〉謂,當時婚姻風氣是嫁娶前必問對方有多少禮金嫁妝,若豐厚則可包容女婿的「不肖」或媳婦的「不德」。以豐厚錢財抵償缺點,立足點正與司馬光相反。

古代婚禮意義大 難以從儉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於婚禮的傳統意義極大,從儉並不實際。從《禮記》可見,婚禮是個人立身之始(「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家族的發展(「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更有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作為重要儀典而隆重其事,無可厚非;尤其古代重視門當戶對,婚禮更是反映家世之舉,奢華便成為指標。現在婚宴常在體面場所大排筵席而有「人情公價」,與這種想法一脈相承。

奢華成風尚 平民無錢亦難娶妻

當婚姻論財約定俗成後,漸成惡性競爭。東漢王符《潛夫論.浮侈》形容當時婚禮:「富貴嫁娶,車軿各十,騎奴侍僮,夾轂節引。富者競欲相過,貧者恥不逮及。」富人鬥排場,貧者也受感染,慢慢地無錢便難娶妻的想法根深柢固,唐代便曾因濫收錢財的「賣婚」風氣而限制嫁女受財數量,現在農村仍有「借錢娶妻,餘錢買馬」之諺。明清時代民間更興起一種廉宜妓寨「P子」,艷情小說《玉閨紅》稱那是窮人無錢娶妻及逛妓院而想出來的買賣。

現在的無錢不能娶妻風氣,正是傳統遺存。但古人對嫁妝亦甚為蚨礡A而現在男女較平等下媳婦已不再歸屬夫家,結婚焦點卻多落在男方家當。莫非是千百年來女子受壓迫下的復仇?

■文化解碼

鬧新房——嚴肅中的喜鬧

傳統婚禮程序繁複講究,常給人莊嚴壓抑的感覺,如何令人切實感到喜慶呢?出口就在「鬧新房」。按《禮記.曾子問》,古時結婚首3天本應嚴肅記念新娘離開家人,但後世卻變成「新婚三日無大小」,結婚首3天不論輩分都可無顧忌地尋新人開心,甚至鬧出大禍時還能成為法律酌情點。漢代《風俗通》記述有新郎因酒後被縛吊戲玩致死,判官便認為兇手無害人之心而減刑;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亦有戲者把新郎置在櫃中而致其悶死,刑罰是鬼薪(重體力勞動)。若說這是古代社會過度壓抑而樂極生悲,那麼我們也應思考,為何這種故事至今仍持續上演?

作者簡介: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更多教育
博看世界:紫禁城囍事──清帝大婚
【明報專訊】皇帝的婚禮,尊稱為「大婚」,這樁婚事不僅是皇帝的人生大事,更是國家的盛典,被列在傳統的吉、嘉、軍、賓、凶「五禮」中嘉禮之首。清代... 詳情
【明報專訊】日期:即日至2月27日 時間:平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周末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農曆新年前夕下午5時閉館;星期... 詳情
生活文學:寫在也斯逝世四周年 一杯鴛鴦的文化與人情
【明報專訊】2013年1月5日,香港作家也斯離開了我們,當時我在台灣交流,沒有趕及回來見他最後一面。那段日子,我在練習新買的陶笛,記得那一天... 詳情
閱讀篇章:黃明樂〈無中生有的旅程〉
【明報專訊】(1)帶學生去坪洲,嘗試一次無題的外訪。 (2)信念來的。學習,不需課程。課程是為考試而設的。但誰說通識一定是六個單元,中... 詳情
文言範文:〈人與責任〉單元導論 古代士人責任觀
【明報專訊】《韓非子?定法》曾言「循名而責實」,就是指人們擔當某一個職位,就要有相稱的表現:當君主的,要統領國家,保護人民;當百姓的,要準時...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