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05
    星期三

道聽圖說:火炭的歷史痕[

[2022.01.05] 發表
從城門河流入火炭的明渠是這堛漲a標之一,政府計劃美化,更有意興建步行徑和觀景台等,預計於2029年竣工 。
昔日火炭村的名字現在仍被沿用。
從麵房里往上走到小山丘,估計是昔日火炭公立學校的所在地,1976年劇集《無花果》 曾在校內取景。
聳立在火炭「入口」處的穗輝工廠大廈,成為前方的巴士站和大牌檔的巨型布景。
穗輝工廠大廈採用單位式設計(flatted factory), 樓層眾多之餘更是以小型單位出租,每層均有陽台式走廊,目前租戶多為工程公司。
火炭目前以工業大廈為主,而近沙田和鄰近馬場位置就有較多住宅。

【明報專訊】「火炭,那是一個很容易明白的名詞,但請別誤會,它不是真正由燃料所造成的灰燼,而是新界沙田東北部的一個小村落,亦是全港14個平房區中最小的一個,現有人口僅494人,比普通一座房屋大廈居民還要少。」這是1973年1月24日《華僑日報》一篇報道的開首句。現在我們讀來或很難將火炭與「小村落」、「平房區」連結——在新界仍被看作周末旅行地的時代,火炭清幽的光景與現在我們看到的工業區大相逕庭。這次讓我們沿茷高貜e支流走進火炭,記錄那些即將消逝的建築與風景,同時也回望這座村莊的過去,尋訪它的歷史痕[。

從百年前的寧靜小村落,到後來成為工業重地,火炭一直伴隨城市演變而發展。雖然不少昔日風景已流失,或許我們還可以憑藉各種歷史紀錄,想像昔日在火炭漫步之所見,體會當年旅行愛好者在河灘郊遊的樂趣。

火炭約

「火炭的正確位置,是介乎沙田西林與渣甸染廠之間的一幅山腳,面積不及一英畝。雖然火炭的設備是如此簡陋,但愛好旅行人士,對它卻並不陌生。環繞它的四周,是一片矮樹林,間中有幾塊空地與幾條小山溪,風景頗為優美,為攝影與旅行野餐的勝地。」

——《華僑日報》

(1973年1月24日)

要講火炭故事,可能要從《新安縣全圖》(1866年)說起。昔日沙田被劃分成「九約」(九區),「火炭約」覆蓋火炭、禾寮坑、九肚、馬料、山尾等區域。據說最初火炭因為臨河而叫做「河灘」 ,後來因各種口音的緣故被讀作「火灘」,繼而演化成今天的火炭。

打開地圖,火炭一帶主要沿火炭路和城門河支流(火炭明渠)發展,單看形態有點像一條村落。昔日這區村落林立,當中包括現存的火炭村。早年火炭雖與現今一樣屬沙田範圍,但與毗鄰的大埔區關係相當密切,如1921年一份政府賣地文件中,就列明一幅位於火炭土地的圖則存放於大埔理民府(District Office,新界區民政事務處前身)中,而1959年火炭公立學校的開幕典禮由大埔理民官華樂庭(John Charles Creasey Walden)主持。

二戰後火炭村開始出現於各大報章,如1955年《工商晚報》一篇報道說政府計劃在火炭村建果園和漁塘,農林當局更派出高級職員前往該村徵詢民意;1957年英商在火炭村興建怡和漂染廠(即上述報道中的「渣甸染廠」),發展萌芽。

火炭公立學校

「本校位於沙田的小村中,四周田園林野,背山面海,風景優美,而隨處充滿自然科的題材……這是本校對於自然科發展的優厚條件。」

——《火炭公立學校建校十週年

紀念特刊1959-1969》

火炭發展成工業區之前,可說是環境清幽的新界淨土。想像昔日從火炭橋跨越城門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怡和漂染廠(現星凱?堤岸位置),那是當時火炭佔地最大的建築物。往上走到「麵房」,就是火炭公立學校的所在地。在舊地圖中,麵房被標示為「min fong」,正是現在的麵房街和麵房里。而昔日的火炭公立學校,位於麵房街後方的小山丘上。

學校的歷史可追溯至1920年代,原為私塾,經歷戰亂後在1959年以新校舍「重生」,成為鄉村學校。戰後新界人口急升,小學學額供不應求,政府在1950年鼓勵新界鄉民建校。隨茪H口持續增加,在1960及70年代不少村校擴建,火炭公立學校亦不例外,在1960年宣布擴充校舍至可容納500名學生,當中有不少為怡和漂染廠的工人子弟。

火炭公立學校的主建築是一間瓦頂平房,正面寫有校名,1969年代的新校舍則寫有英文名稱「FO TAN PUBLIC PRIMARY SCHOOL」,校舍前空地設園圃。學校早已停辦及拆卸,2017年立法會文件中把該處列作「保留作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

火炭工業區

只要到過火炭,都會對穗輝工廠大廈,以及它前方空地的巴士站和大牌檔(熟食市場)有印象。1970年代是香港工業的發展巔峰,政府在火炭村開闢工業區,同時在沙田區填海發展新城市。

房屋委員會轄下的穗輝工廠大廈於1982年建成,提供小型工廠單位。當時招租的宣傳稱新建築具強大樓面負荷力、有蓋落貨區、專業管理服務等,並有警衛24小時巡邏。然而,隨茈輕鉹u業式微,租戶愈來愈少,政府於2021年5月宣布將收回這一帶土地作住宅用途,意味一直守護火炭大門的穗輝工廠大廈、當中不少傳統工業和手藝,以及承載不少人(特別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和校友)集體回憶的40年老字號大牌檔即將消失。

工業式微,不少火炭工廈早已轉化為其他用途,當中以「伙炭藝術村」最為人熟知。前文提及大牌檔是中大學生的回憶,「伙炭」與中大亦「關係」匪淺。2001年包括藝術家林東鵬在內的一群中大藝術系學生尋找租金相宜的空間作工作室,最終選擇鄰近大學的火炭,算是藝術村的雛形。「伙炭」像是個藝術家聚落,後來展覽愈辦愈成功,是從工業空間有機地走到藝術場所的例子,也成為新時代火炭的象徵。

2022年度火炭工作室將於1月15、16、22及23日下午2時至6時舉行開放日,部分工作室將於其網絡平台作同步直播,詳情可瀏覽:www.fotanstudios.org/index.html

火炭平房區

你是否知道,火炭曾經建有木屋區?1962年颱風「溫黛」肆虐全港,不少家園被牷A人們在沙田新填地搭建臨時木屋。政府於是在火炭山丘上興建徙置平房區安置受災居民,平房於1966年建成。1968年政府在該區作一系列改善工程,包括加建13幢兩層平房,又於區內增設街燈和街喉,亦申請安裝公共電話;至1973年平房區共有179個居住單位。昔日火炭平房區依山而建於火炭路的盡頭(駿洋h後方),恍如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城。該處已於2000年7月正式清拆,現在遺下的痕[,或許只剩仍然以此為名的小巴站。

文、圖:鄭寶欣

[語文同樂 第548期]

更多教育
時事中文:校本評核
【明報專訊】文憑試可說是大多數香港學生的中學生涯終點,看似只是一場在中六下學期為期數周、在考場坐幾十小時的公開試,但莘莘學子在中四時,SBA... 詳情
【明報專訊】古代流傳不少靈異故事,其中以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最廣為人知。古時科技水平有限,當古人遇上奇怪的事,很多時便會配合豐富想像力,以奇... 詳情
【明報專訊】1. A (「藉」從「艸」,「藉口」意指假借的理由,或借用別人的話作為自己論說的依據。「籍」原意則跟書冊有關,從「竹」部,... 詳情
視聽之娛:逃離立方
【明報專訊】6名互不相識的男女,突然被困某個神秘立方體空間內。他們的身處地點、被困原因、出口位置等全是謎。電影《死亡立方》在2022年伊始,... 詳情
文字定格:城市驚喜?街道說
【明報專訊】我放慢腳步才發現,城市的道路其實有步行記憶。這是一般人肉眼難辨的步印,路面都會記錄下來。在陽光猛烈的日子,每一個城市人的鞋印灼熱...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