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福島核站輻射強 機械人陣亡

[2017.03.20] 發表
福島核事故發生至今6年,核電站多個機組內,甚至附近一帶的輻射量仍很高,連機械人也故障。圖為2016年2月,記者在東電員工(藍衣者)陪同下參觀福島核設施。
天台手機發射站的安全問題惹爭議,民主黨3月5日表示,近日接獲31宗相關求助認為發射站危害健康,其中更有人指5年間一屋3人全部患上癌症。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本月是日本3?11大地震6周年,當時引發核災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其1、2和3號機組受損反應堆中熔猁漁祪U料估計約有600噸。廢棄核反應堆就要先取出核燃料,在此之前營運商東京電力公司(東電)須查明核燃料確實位置及每個機組的結構損珣↙G,以找出最佳的移除方法。東電寄望2021年起開始移除計劃,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天野之彌對此表示評估「為時尚早」。

清除核電站周邊輻射物 至少需30年

東電2月曾派出機械人進入2號機組的反應堆安全殼內,但因故障中斷了清除工作,東電稱可能是受到強烈輻射影響。2月16日,東電派出「蠍子型」機械人再進入2號機組,同告故障,「陣亡」速度較預期快了5倍,東電最後放棄回收機器人,宣告調查失敗。蠍子型機械人可承受73希沃特(sievert)輻射量,但它故障前測量到輻射量為每小時210希沃特,然而這只是距離反應堆之下較遠位置的數據。東電推測,2號機組的輻射量達每小時650希沃特。1希沃特的輻射量足以導致人出現不適和惡心徵狀,暴露於5希沃特下則會造成半數暴露者於1個月內喪生,10希沃特劑量更可讓人於數周內死亡。

受核災影響,台灣於2011年起禁止福島、櫪木、茨城、千葉、群馬5縣的食品進口,香港則禁止該5縣生產的蔬果、奶類製品進口。韓國2013年9月宣布,禁止福島、宮城、岩手、青森、千葉、茨城、櫪木和群馬8個縣的水產品進口。

安倍:日本資源少 核電不能缺

東電常務董事增田尚宏曾表示,要清除核電站周邊的有害輻射物質可能需時30至40年。首相安倍晉三2016年3月坦言仍有很多災民被迫過蚆}苦生活,並承諾全力處理加緊興建設施,隔離核電站去污時產生的廢棄物。但對於核災引起的核電廢存爭議,安倍強調日本資源稀少,「在考量經濟效率及氣候變遷的同時,若要確保能源供應穩定,就不能缺少核電」。政府做法引起民眾憂慮,曾發布影片向外求援的南相馬市長櫻井勝延批評:「就像不斷喊『經濟、經濟、經濟』的首相一樣,有些政客根本不了解什麼應放在首位—是生命還是生計。」

史丹福大學國際保安及合作中心資深研究員尤因(Rodney Ewing)指出,核災對再生能源未來發展產生重大衝擊,德國更因此決定停用核電,改為投放大量資源開發其他再生能源,標誌能源發展的重大變革。尤因形容德國棄核是「非常精彩的實驗」,並指採用核電曾被視為減少碳排放的好方法,但隨茩楔O發電等潔淨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各國應研究合適的能源政策。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輻射的來源

在日常生活中,什麼物件帶有輻射?我們又會在什麼情G下暴露在輻射中?

1. 福島食物 = 輻射食物?

核災後,放射性物質會釋放於大氣及附近環境,可透過沉降於空氣、雨水或飄雪直接污染食物,或透過水和泥土間接污染食物。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放射性碘和銫是主要污染物,放射性碘會沉積在人體,尤其是甲狀腺部位,增加患甲狀腺癌風險。根據本港食物安全中心資料,核事故後在市場出售的食物一般不會受高劑量輻射污染,進食這些食品不會對健康造成急性影響,但長期食用或會增加患癌風險。

2. 大廈天台的手機發射站會產生輻射,令住客不適甚至患癌?

通訊辦表示,2014至2016年已在各處家居做過逾800次電磁輻射水平的測量,另在500多個基站測量輻射水平,均未發現超標。理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指出,一名體重達60公斤的人若長期身處電磁波輻射達13伏特的地方,有可能影響健康,但他過去在本港手機發射站10米外檢測時,電磁波輻射每米均不足1伏特,即時健康風險低。不過他曾聽聞有電訊商租借住戶單位安裝發射機組,並將天線伸出窗外,天線較近民居,輻射量或較高,但實際影響仍需檢測。

3. Wi-Fi會產生影響人體的輻射?

政府網站「香港政府WiFi通」指出,根據業界研究,由Wi-Fi網絡產生的輻射水平比普通流動電話產生的輻射水平低得多。世衛組織贊助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並無證據顯示使用Wi-Fi無線上網設施會對人類健康有任何不良影響。另外,電訊管理局(今通訊辦)2011年3月更新「香港公共Wi-Fi裝置射頻輻射測量報告」,測量結果顯示香港公共空間所安裝的Wi-Fi裝置產生的「非游離輻射」遠低於國際建議水平。

◆福島核災6周年(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指出福島核事故帶來的問題。

.嚴重破壞環境:事故令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及附近環境,並污染該區的空氣、雨水、飄雪、水和泥土。東電派出的機械人在2號機組反應堆較遠位置測量到每小時210希沃特的輻射量,強度足以致命,機械人靠近也故障,令人憂慮災區情G

.居民流離失所:事故嚴重影響災區一帶的宜居性,因核電站周邊地區的輻射量遠超人體可承受的水平,附近的居民若不遷出,會出現健康問題。清除核電站周邊的有害輻射物質可能需時30至40年,意味居民短期內無法重返家園,要面對流離失所的艱巨生活,有人要住在臨時搭建的房屋,有長者或終身不可再回到家園,無論精神及物質層面上的生活素質均下降

.食物安全風險:核電站在事故後釋放的放射性物質可透過沉降於空氣、雨水或飄雪直接污染食物,或透過水和泥土間接污染食物。世衛表示,其中一種主要放射性物質碘可以沉積在人體,尤其是甲狀腺部位,增加患甲狀腺癌風險

.經濟嚴重受損:福島一帶經濟以漁農產品主導,部分更外銷。核事故後,台灣、韓國等地因擔心食物受輻射污染,曾停止輸入福島等縣的食品。受災地區的漁農產品價格不斷下降,至今仍未恢復至事故前的價格,經濟受到重大衝擊,居民生活艱苦

◆延伸回應題

2. 福島核事故在日本掀起核電廢存的爭議,試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指出廢核對日本帶來的挑戰。

解題

.宜先簡單說明福島核事故令日本掀起核電廢存爭議的前因後果,即2011年3?11大地震及海嘯引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嚴重損壞並造成核輻射泄漏,影響附近的生態環境及民生,令人關注日本應否廢核

.接下來列出廢核對日本帶來的衝擊,可從環境角度、經濟角度、政治角度及民生角度分析

參考答案

◇環境角度

.加劇空氣污染:核能發電過程不會排放空氣污染物,亦可減少碳排放,而燃燒化石燃料發電將會產生大量空氣污染物,更會引致酸雨、全球暖化等問題。若日本廢核,使用化石燃料的比重會進一步增加,除影響當地的空氣質素,更會加劇全球暖化

◇經濟角度

.加重能源進口支出:日本能源資源稀少,廢核後失去了一個主要且廉價的能源供應,再生能源發展速度暫仍追不上社會需要,日本要仰賴他國供應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氣等作為代替能源。隨茬o些燃料進口量攀升,相應的支出增加,國家需承受龐大的能源成本

.影響國家競爭力:若能源供應仰賴進口,發電成本會大增,壓縮日本國內企業的盈利,並加重營運壓力,長遠會削弱日本的競爭力,或令國內產業選擇外移至營運成本較低的地區,亦影響國外投資者在日本營商的意欲

◇政治角度

.受制於能源出口國:廢核後日本需把能源命脈繫在其他能源出口國、產油國身上,無論供應量或價格都受制於人,日本在政治及外交決策上或需讓步及妥協,以保證能獲得穩定的能源供應

.能源供應受政治格局影響:核能發電的成本及價格不受外來因素影響,相對穩定,但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供應和價格則長期受到全球政治格局影響,如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角力、中東部分產油國的政治形勢變化都會影響油價起落,日本廢核後需要面對這種不穩定的能源供應

◇民生角度

.市民需承擔沉重電費:核電的成本效益相對其他能源高,但廢核後日本無論發展再生能源或進口化石燃料,均會大大加重發電成本,電費隨即上調。電力是基本生活所需,民眾對電力的需求也一直有增無減,電費上漲難免加重普羅大眾的生活負擔,影響生活素質

顧問教師:陳志華老師

《明報通通識 第446期》

更多教育
時事點對點:中國「限韓令」反制美韓「薩德」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2016年7月,針對朝鮮導彈威脅,韓國政府宣布部署由美國研發的「薩德」導彈防禦系統(THAAD),中國處於系統偵... 詳情
時事點對點:病人換錯心 裁死於自然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瑪麗醫院醫生2013年5月為A+血型的心臟衰竭女病人做換心手術,但心臟血型為AB+,病人逾半年後因肺炎病逝。死因... 詳情
Data解密:「汽水稅」救肥人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obesity)和超重(overweight)的主要成因是不良飲食習慣和運動不足。全球肥胖流行率... 詳情
圖看天下:驗出禁藥 京奧舉重女選手獎牌遭褫奪
【明報專訊】相關新聞 國際奧委會(IOC)使用新技術,大規模複檢2008年北京奧運及2012年倫敦奧運的選手尿液樣本,共8名運動員的樣... 詳情
綠色透視:智能手機不符可持續發展
【明報專訊】繁忙時間走進地鐵車廂,幾乎人人都是低頭族──玩手機遊戲、傳信息、瀏覽Instagram、買賣股票、看影片……十年前,很難想像手掌...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