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2015年香港小姐冠軍麥明詩(中)是會考10A狀元,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法律系,她曾說將來想當女特首,不少人對她參選感意外。23歲的她說,希望透過選美獲取更多知識及經驗,強調參選非為結識上流社會夫婿,因其生活圈子有很多條件優秀的單身男士;只要不被「香港小姐」的頭銜所定義,以選美為平台獲得更多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並無不可。她不認為選美貶低女性,說今日社會不會僅憑外貌評判女性。左為亞軍龐卓欣,右為季軍郭嘉文。
放大
 
袁彌明
放大
 
朱千雪
放大
 
2013年香港小姐冠軍陳凱琳透過選美進入娛樂圈,很快於劇集擔任要角。她說自小憧憬參選港姐,幼時看港姐決賽,覺得女仔上得台不止「得個樣」,還很自信,對女士而言有正面形象。
放大
 
參加選美的人,雖然樣貌、身材被評點,但她們有機會站在鎂光燈下展示才華、學識和人格修養,勇於展示自我。不過,批評者指選美活動「物化」女性,有損女性尊嚴。
放大
 
2013年韓國小姐競選大邱地區21名佳麗的官方照公開後,網民驚呼如同「複製人大軍」。
放大
 
Agbani Darego
放大
 

其他新聞
時事議題﹕傳媒被指加劇性別定型
知識益增﹕選美年幼化 灌輸錯誤價值觀
時事議題﹕選美爭議
觀點與角度﹕港大副校任命 被干預?
人物X概念˙Cosplayer X 自我實現﹕90後Cosplayer 揚威日本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時事議題﹕選美的意義

【明報專訊】2015年TVB「香港小姐競選」因會考10A狀元麥明詩的參選和奪冠而備受關注。有關「選美」的爭議一直存在,例如被指貶低女性地位。對選美活動的批評還有哪些?這些質疑又從何而起?

選美活動與選美文化

選美活動是參賽者外貌和內涵的競賽,參加對象主要為女性。1921年的「美國小姐」選舉是現代社會第一次選美活動,至今不少國家或地區皆舉辦不同名目的選美競賽,更有「世界小姐」、「環球小姐」、「國際小姐」、「地球小姐」等國際大賽,近年也出現男士選舉、校園選美和兒童選美等,儼然已成為一種文化。

香港現時每年有兩項較大型的選美活動,分別是無邦q視舉辦的香港小姐競選(1973年起)和亞洲電視舉辦的亞洲小姐競選(1985年起),得獎者有機會代表香港參與國際選美賽事。

■好處

舉辦選美活動,背後無疑涉及商業利益,電視節目收視、商業贊助、廣告收益乃至拉動一地經濟等,促使選美活動長辦長有,為公眾帶來不少娛樂。對參賽佳麗來說,選美的吸引力也不小。

成名途徑 增發展機會

每年的香港小姐競選為觀眾提供不少茶餘飯後話題。1970、80年代,參選香港小姐除可獲得獎金獎品外,更重要是為女性提供一夜成名、改變命運的機會—踏入娛樂圈開拓事業,不少知名演員皆是選美出身,如國際影星張曼玉;又或擴闊社交圈子,嫁入豪門,如朱玲玲、李嘉欣。縱使今日社會不再如昔日重視選美活動,但選港姐仍為不少少女所憧憬,2015年香港小姐競選便以「一夜成名 打造璀璨前程」為口號。

例子:袁彌明增知名度

人民力量黨主席袁彌明2005年參選香港小姐,獲旅遊大使獎。名氣為她帶來好處,例如成立「袁彌明生活百貨」時未開店已吸引數百人訂貨。她稱若自己不是名人,不會有人相信她。敢言的袁彌明其後從政,曾參與區議會選舉。對有網民揶揄她是「港姐主席」,她坦言社會不公平,美女從政、見工、行街都可能有「蚍ヾv,不介意被指靠樣、靠知名度,因為當年選港姐,就是為提升知名度。

展示自我 提升自信

美、醜難有一致定義,但參與選美屬個人意願。候選人雖然樣貌、身材被評點,但有機會展示才華、學識和人格修養;候選人站在鎂光燈下,勇於展示自我,是自信的反映。競選汰弱留強,候選人發揮所長的同時也要不斷追求完善個人形象,展現才智和美麗,可變得更有自信。每年均有不少港姐參選人表示參賽為挑戰自己、提升自信。

例子﹕朱千雪變開朗自信

2012年香港小姐季軍朱千雪表示,選港姐前性格害羞,參選是想汲取經驗。她說,競選過程中須做很多與性格相反的事,但正因此而變得開朗和自信。她覺得選港姐的好處是,得獎與否都已有人認識,是演藝事業很好的起步點。得獎後她除拍電視劇、擔任主持外,亦有參演電影。

參與慈善 服務社會

不少選美活動的宗旨都正面積極,例如「世界小姐」以促進世界和平、樹立傑出婦女榜樣、幫助飢餓殘疾兒童為主要目標;獲勝者一年任期內會作為公關大使周遊列國,並參與各地的慈善活動,以公眾人物的知名度和號召力為公益活動作出貢獻。

在香港,得獎港姐、亞姐也參與不同慈善活動。多名歷屆香港小姐得獎及參選佳麗於1982年成立「慧妍會」,並於1993年註冊為慈善機構「慧妍雅集」,推出照顧社會弱勢社群的服務及辦學,受助者遍及亞洲各地。

■弊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說選美旨在選拔優秀形象的人,為人類步向更美麗起積極作用。不過,世界各地的選美活動在過去幾十年一直遭受批評。多年來「世界小姐」大賽被女權組織抗議是不尊重女性,促使世界小姐選美會調整活動方向,聲稱「兼重內在美、個性和智慧」。然而,就如香港小姐講求「美貌與智慧並重」但焦點仍只落在美貌上,有關選美的爭議仍不絕。

塑造單一審美觀

「美麗」是甚為主觀又難以定義的概念,但是否等於無據可依?事實上,人們根據一套標準來審視女性,而選美活動被指是建立這套標準的推波助瀾者。例如在每次選美的介紹環節,主持人都會強調參賽者的三圍數字、身高和體重,形成一套「美麗」標準,達到這個標準的便是美麗,但每個人的獨特之處可能被忽視。

若大眾皆以雙眼皮、大眼睛、高鼻樑、瓜子臉、皮膚白皙、身形高瘦為「美」,會形成社會壓力。女生為迎合這套標準,或會接受整形手術,或為變瘦而節食、參加瘦身療程等。這種盲目追求符合大眾美麗標準的行為更可能成為壞榜樣,形成不良風氣;一味追求瘦,也可能損害個人健康。

•例子1﹕韓國小姐

韓國人普遍擁有一副典型東方人臉孔,如扁平的鼻樑、單眼皮、細長的鳳眼、五官輪廓較淺,但為了達到西方的美麗標準,不少韓國人整容,成為輪廓深、高鼻、雙眼皮和大眼睛的美女。2013年韓國小姐選美比賽,大邱地區公布21名入圍佳麗照片,多是高鼻大眼鵝蛋臉,驟眼看幾乎一模一樣,惹來整容猜測。有網民嘲諷她們是「複製人」,有網民說「整容手術抹去了她們的個性和特性差異,令人悲傷」。

•例子2﹕尼日利亞小姐

《紐約時報》2002年曾報道﹕非洲尼日利亞的參賽者在國際選美活動的成績都欠佳,當地選美活動主辦單位發言人Guy Murray-Bruce指本地評審以非洲人的角度品評各參賽者,標準過於「本土化」;而世界的審美觀則由西方人的標準主導,故尼國佳麗往往因達不到這個標準而落敗。Guy Murray-Bruce 2000年提議本地評審應更有國際視野,選出更符合「國際標準」的冠軍參加國際選美賽事。2001年,尼國「最美麗小姐」選舉冠軍Agbani Darego出戰「世界小姐」並奪冠,成為該活動舉辦51年來首名非洲冠軍。

Agbani Darego的勝出改變尼日利亞的審美觀。報道引述當地一名模特兒說,該國女孩以往追求肥胖身形,但Agbani以瘦削身形勝出國際選美比賽,女孩改變對「美」的詮釋,開始減肥。

物化女性損尊嚴

物化女性(objectification of women)指將性和女性身體形象視作商品,特別是帶有色情意味,或在媒體中刻意呈現女性身體,忽略人本身的性格和特點,有損女性尊嚴。不少女性人權組織指舉辦選美活動實為一種物化女性的行為。

被定型「花瓶」 忽視能力

麥明詩參選港姐引起社會熱議,很大程度因為公眾普遍認為學業成績優秀如她,會從事律師等高薪厚職的專業工作。同樣,社會對美貌、身材姣好的選美優勝者,不多不少有「美女花瓶」、「胸大沒腦」的定型,其才華或工作能力往往被忽視。

例子﹕巴西小姐

2015年1月,巴西委任2012年度「巴西小姐」冠軍Gabriela Markus當南里奧格蘭德州旅遊局副局長,引起爭議。Markus自言喜歡從政,曾參選州議員但落選。她上任時說,不少人訝異為何一個選美冠軍沒當模特兒或電視節目主持,而是選擇從政。

面對批評,她說「一些人對於女性的美貌和年齡抱有偏見」,更指其實有很多女性面對類似困擾。她希望民眾能忘記她曾是「巴西小姐」,稱會努力工作以引起公眾關注職場女性受歧視問題。

 
 
今日相關新聞
時事議題﹕選美的意義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