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東版(多倫多) -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社區新聞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瑞典連鎖店H&M在港開設分店,相對平價的產品極受歡迎。圖為H&M與意大利名牌Marni推出限量設計師系列,吸引不少人通宵排隊輪候。
放大
 
麥當勞是美式快餐,但為迎合港人口味和吃「飯」習慣,2013年推出「碟頭飯」。麥當勞香港董事總經理黎韋詩指研發飯餐主要為開拓新客源,會長期以大眾化價格供應。
放大
 
放大
 
香港是亞洲的交通樞紐,每天約1000班航機在香港國際機場升降。2012年香港機場的總客運量達5650萬人次,總航空貨運量403萬公噸。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新聞定格﹕全球化影響香港精神文化
新聞定格﹕流行實力 輸出文化
其他流行文化的影響
IES指引﹕日常生活找全球化例子
時事議題:大事回顧.2013香港 抗爭聲不絕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新聞定格.香港:文化融合之都

【明報專訊】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sation)是指日常生活受到商品及概念普及的影響,因而出現的全球文化標準化現象。雖然這種各地文化同質化情G確實存在,但不能說文化正趨於全球一致,因為文化產物即使全球流行,亦可能隨茼U地不同文化或習慣而變化,即文化的「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

今期「新聞定格」從物質層面(衣、食、住、行等)及精神層面(語言、娛樂、節日等)探討香港如何體現全球化,以及香港向外輸出的文化如何影響其他地區。

衣:集合全球品牌

在全球資訊流通下,港人能通過不同渠道了解來自歐美、日韓的時尚文化,亦可透過互聯網購買世界各地的服飾和產品。而國際品牌看準香港市場,紛紛在港開設分店,國際一線品牌林立的尖沙嘴廣東道就是時尚文化全球化的例子。

除了高價位品牌,不少「速食」時尚品牌亦在港開設專門店,例如瑞典的H&M、西班牙的Zara、英國的Topshop、美國的Forever 21等,深受香港年輕人歡迎。這些品牌的生產線亦相當全球化,以H&M為例,其商品產地包括土耳其、孟加拉、印度等,這些國家是全球化生產鏈的主要成員,因其勞動人口多、工資低,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另外,香港時尚文化亦受到日韓潮流影響,不少服裝店標榜商品來自日韓等地,亦有網上商店提供代購服務。不過,為提高本地設計在國際間的影響力,全球網絡市集eBay(香港)於2007年啟動「香港打造」(This is Hong Kong)平台,向全球網上市場推廣本地時裝品牌,讓香港設計師有機會藉eBay推廣自家品牌及心血結晶,發展海外市場。

食:吃盡世界佳肴

香港是國際知名的美食天堂,其中原因是旅客可找到各國美食,不限於香港本土食物。

不少外國食物品牌早在多年前被引入香港,落地生根,變成港人生活的一部分,麥當勞(McDonald's)就是最佳例子。

被稱為「香港麥當勞之父」的伍日照是引入麥當勞的「功臣」,1975年,全港首間麥當勞在銅鑼灣百德新街開幕,每個漢堡售1.6元,首日營業額逾7000元,令一直看淡品牌的人大跌眼鏡,其後分店遍地開花。

落地生根的麥當勞

《明報》社評指出,19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新興中產階級出現,教育普及亦帶來了洋化新一代,伍日照洞悉先機,掌握了這批中產階級嚮往西風、憧憬歐美文化和生活的消費心理。麥當勞標榜美式口味、美式體驗,刺激和吸引這些新的消費族群,讓他們覺得追上時代,時髦有型。麥當勞曾因文化差異遇上難題,例如當時在港人眼堙A漢堡、薯條都是點心,不足以構成一頓正餐,尤其是老一輩,覺得漢堡、熱狗、意大利薄餅都是吃不飽的東西,麥當勞花了很大力氣宣傳去改變港人想法。

知多點:全球在地化

全球在地化是全球化(globalisation)與本土化(localisation)之間的互動過程。全球化已成趨勢,但世界各地的風俗、消費習慣等不可能統一,跨國企業向全球市場擴張之際,也須因應地方的特殊文化習俗而改變經營方式或方向。另一方面,國際主流文化席捲本土,也引起重振本土文化之號召。

舉例,KFC家鄉雞早在1970年代嘗試登陸香港,但鎩羽而歸,直到它針對本港市場口味調整產品,第二次登陸時才告站穩陣腳。

又例如咖啡,歐美流行露天咖啡館,到香港卻演化成以室內為主的咖啡室,可見不同產業會因應不同地方的環境因素而改變。

住:匯聚各地人口

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前,不少港人擔憂香港前途,申請移民,引發移民潮。《BBC中文網》2013年10月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近年港人移民外國數字又見上升趨勢。

經濟發達、自由安全的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每一段時期都吸引不少外來人口流入定居,匯集不同國籍的人,注入動力。

行:交通四通八達

香港由小漁村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其地理位置實在功不可沒。香港是亞洲的交通樞紐,加上對外交通網絡完善,吸引外資,加速全球化。現時逾100家航空公司提供航班往返香港及全球各主要城市,香港國際機場24小時運作,自1998年啟用至今,一直都是「全球最佳機場」之一。

逾100航空公司往返香港

2013年訪港旅客逾4900萬人次,去年6月開幕的啟德郵輪碼頭亦為旅客提供更多來往香港,以及經香港前往其他國家或城市的方法,勢將帶來更多遊客。

鐵路系統是港人主要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世界上首個地下鐵路系統是1863年開通的倫敦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近百年後,香港人口大增,為應付人流,香港政府於1964年邀請倫敦運輸委員會及道路研究實驗室(London Transport Board and the Road Research Laboratory)來港研究香港交通未來發展。1967年,英國Freeman Fox & Partners工程公司建議香港興建地下鐵路系統。經多年的研究和工程,第一階段觀塘至石硤尾鐵路於1979年10月正式通車。

資訊科技:坐擁高科技

全球化令多國產品湧入香港市場,香港人接觸更多高科技產品,這些產品的使用對全球化起「推波助瀾」作用。早在2004年,調查機構Nielsen/NetRatings調查發現,在亞洲各地中,ICQ(電腦通訊軟件)在港擁有最多用戶,這亦促使當時ICQ計劃與本港企業合作,進一步開發香港市場。

網站Google於2013年首季調查,發現本港智能手機市場滲透率(market penetration rate)達63%,較2012年的49%及2011年的35%顯著上升。另外,現時本港公共Wi-Fi熱點逾2萬個,加上5個流動網絡營辦商提供的手機上網服務,令港人隨時隨地均可連線網絡,接收世界各地資訊,加速全球化。

香港人常使用的手機品牌中,大部分不是本地出品,例如美國的蘋果、韓國的三星(Samsung)和LG、台灣的HTC、芬蘭的諾基亞(Nokia)等。其他電子產品方面,日本的樂聲牌(Panasonic)、荷蘭的飛利浦(Philips)等在香港市場也有多年歷史。

報紙:外國傳媒進駐

香港現有多份免費報紙,其中首份免費報《都市日報》(Metro,圖)其實是一份跨國性報章,由瑞典傳媒集團Kinnevik於1995年創辦,其後把業務延伸至多個國家及城市,包括亞洲、西歐、北歐、南美和北美洲在內共19個國家及地區,發行超過40種版本。全球首份中文版的《都市日報》於2002年4月15日在香港發行。

另外,不少外國媒體在港設有分社,例如法新社在中國的業務,分為文字和新聞圖片兩部分。文字部分由駐北京辦事處和位處香港的亞太區總部負責。

 
 
今日相關新聞
新聞定格.香港:文化融合之都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